四海无闲田的上一句-四海无闲田下一句是什么意思 四海无闲田下一句介绍
本文共计1349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分21秒,由作者编辑整理创作于2023年08月20日 21点37分19秒。
四海无闲田的上一句?
chūnzhòngyīlìsù,qiūshōuwànkēzǐ。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sìhǎiwúxiántián,nóngfūyóuès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作品原文
《悯农二首·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赏析
之一句中的“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的描绘了丰收,农民们在春天的时候种下了一颗种子,到了秋天的时候就会收获更多的庄稼,农民们的劳动有了收获,用“种”和“收”这两个字赞美了农民的劳动。诗的第三句和前面两句相结合,构成了一幅硕果累累的景象。诗的最后一句则变得比较凝重,突出了问题所在,表示农民们即便获得了丰收,仍然会有人饿死,便让读者想要去寻找这种造成这种悲剧的答案,让人们去思索,使那些不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教育。
四海无闲田下一句是什么意思 四海无闲田下一句介绍
1、下一句是农夫犹饿死。2、出自唐朝诗人李绅的古诗作品《悯农》。
3、其全诗文如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全诗的意思是: 春天种下一粒谷种,秋天收获成千上万的谷子。全国各地都没有空闲荒芜的田地,可是仍然有农民被饿死。
4、赏析:这首诗命意甚高,寓有很深的哲理。在封建时代,租重税苛,农民辛苦终年,不得温饱,甚至饥饿而死。此句将这残酷的现实作了极其准确的概括。因之可认为是写实派的佳作,与一般讲究空灵缥缈的诗风自是有别。为什么造成这样的现实?作者不作结论,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因而,两句富有余味,启迪人思。 [原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四,邀,为,田,无,闲,今,海,家”,以上几个字中选5个字组成一句古诗词
5个字组成一句古诗词,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1.造句:四海无闲田,邀为今世家。

2.释义:四海之内,没有荒芜不种植的田地,世界范围之内的被连接城一个整体。
3.出处:有《悯农》中两句改变而来
4.延伸:
①原文 译文对照
春种一粒粟, 秋成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②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天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两联合时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对吗?
是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和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两联合时,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都是形容社会的不公平和艰难。之一句话中,四海无闲田表示土地都被占据,农夫找不到耕种的地方而饿死,暗示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第二句话借用叶舟在风波里挣扎求生的意象,也反映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处境和生存困难。它们都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状态和事件。“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出自哪首诗?
1、出自于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
2、原文:
悯农二首(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3、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4、作者简介: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生于唐大历七年,祖籍安徽亳州。作品流传至今的有《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收录于《全唐诗》。
5、赏析:
这首诗深刻反映了封建时期农民生活苦不堪言,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