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布政使 按察使是干什么的(布政使与按察使哪个官大?)
清朝的布政使 按察使是干什么的
布政使和按察使,俗称藩台、臬台布政使专管一省的财拦旦赋和人事
按察使主要任务是赴简兄扰各道巡察,考核吏治,主管一尘冲个省范围的刑法之事,相当于现代的省级公、检、法机关。
布政使与按察使哪个官大?
从权利上来看,正常情况下当然是布政使的权力大,但是按察使掌管司法,是可以弹劾布政使的 从官品来说,布政使从二品,比按察使的正三品稍高 清朝时候布政使又叫藩司或者东司,管一省行政,财政以及州县官员的人事安排。 按察使又叫臬司或者西司,管一省的司法和武装力量。 两者同一级别。布政使略占上风。 布政使相当于省长,按察使相当省高等人民法院院长。 巡抚相当于省委书记。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明太祖朱元璋在分封藩王的同时为何要在各地藩镇设立布政使?
这些布政使是什么样的管制?是属于各藩王的幕僚还是朝廷直属机构?他们的作用是什么?明初,沿元制,于各地置行中书省。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撤销行中书省,以后陆续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从二品,掌一省之政。
布政使是朝廷的直属机构,不归藩王统领,更谈不上幕僚。他们的作用除了完成地方上的政治建设以外,还有监视藩王有无异动的职责
节度使,三司使,布政使,枢密使。
分别是哪个朝代,是怎样产生,发展和确立的,他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节度使 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卷唐纪二十六有载: 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
三司使 北宋前期更高财政长官。后唐长兴元年(930)﹐始设三司(盐铁﹑户部﹑度支)使﹐总管国家财政。宋初沿旧制﹐三司总理财政﹐成为仅次于中书﹑枢密院的重要机构﹐号称“计省”﹐三司的长官三司使被称为“计相”﹐地位略低于参知政事。
布政使 又称承宣布政使 官名。明初,沿元制,于各地置行中书省。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撤销行中书省,以后陆续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宣德以后因军事需要,专设总督、巡抚等官,都较布政使为高。清代始正式定为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均为从二品。但江苏设有两布政使,一在江宁,辖江、淮、扬、徐、通、海六府州;一在苏州,辖苏、松、常、镇、太五府州。二司的长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俗称藩台、臬台,同为省长。
枢密使 官名。唐代宗永泰中始以宦官董秀掌枢密,掌接受表奏及向中书门下传达帝命。至宪宗元和四年(注:《资治通鉴》之一次出现枢密使一词),以梁守谦为枢密使。枢密使一职自此始。其后握权之宦官多以枢密使名义干预朝政,以至操纵君主的废立。至唐末昭宗时,权力更大,至直接指挥公事,侵夺宰相权力,借朱温之斩,尽诛宦官,始改用士人为枢密使。朱温(梁太祖)称帝,改名崇政使,以君主左右最亲信大臣任此职。后唐复称枢密使。宋代沿其制而稍加变通,以枢密使为枢密院长官,与同门下平章事等共同负责军国要政。枢密使有时亦称知枢密院事,简称知院。其副职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任此职者一般为文官,且往往即由同平章事兼任。凡军事之措置,均由枢密使秉皇帝意旨决定执行。清常以枢密为军机大臣尊称。
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的心腹李卫,担任的陕西布政使,到底拥有多大权力?
说起清朝的封疆大吏,大家首先就会想到总督和巡抚,因为它们是地方上的更高军政长官。但其实,除了总督和巡抚外,还有两个官职称得上是封疆大吏,它们就是布政使和按察使。
布政使最早是由朱元璋设立,全名叫做承宣布政使司,为一省更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但等到清朝时,布政使被设定为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狱的按察使并称两司,布政使和按察使又俗称“藩台”和 “臬台”。
从康熙六年开始,清廷在每省几乎都设有布政使一名,官阶为从二品。但江南省(后分为安徽、江苏两省)、陕西省(后分为陕西、甘肃两省)和湖广省(后分为湖南、湖北两省)则设有两布政使,分为正副,正布政使官阶为从二品,副政使官阶为正三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