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真的是右倾投降主义吗(陈独秀为什么犯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陈独秀真的是右倾投降主义吗
也要考虑时局,可能想得多了,就变成了右倾思想。盖棺定论吧陈独秀为什么犯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主要表现是:之一,对政治形势的错误分析。错误的认为当前的主要危险是“一方面民众运动勃起之日渐向左,一方面军事政权对于民众运动之勃起而恐怖而日渐向右。这种左右倾倘继续发展下去而距离日远,会至破裂联合战线,而危及整个的国民革命运动”。陈独秀认为造成这种危险的四点原因:帝国主义之分离政策, *** 之右倾,商人的恐慌,我们党中的“左”稚病。报告所着重批评的是党内的“左”倾,把党内的“左”倾看成是造成危机的主要原因。这种分析,一方面把党内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某些“左”倾错误过分夸大,另一方面又掩盖了新右派准备出卖革命因而造成分裂危机的根本原因。对 *** 继续采取妥协退让方针,使 *** 向右转,以换取 *** 的向左转,完全否认了 联合战线中真正的危机是 *** 蒋介石右派所造成的。为缩短左,右间距离,陈独秀提出所谓7条紧急措施,其主要内容是:限制工农运动的发展,左的要向右,右的要向左,以达到联合战线的巩固。这实际上是以 *** 的向右转去讨好 *** 右派。统一战线中 *** 和 *** 右派间的斗争,是一场严肃的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企图通过妥协换取 *** 右派的左转是幻想。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 是在什么时间纠正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右倾错误是什么?左倾呢?谢谢!!
1927年8月7日, *** 中央在汉口召开了著名的“八七会议”,会议的一项主要内容是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右倾
政治思想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变化、前进,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右倾思想如果形成为系统完整的路线,并在实践中贯彻便成为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在政治斗争中往往放弃原则,牺牲无产阶级根本利益而求得妥协,又叫右倾投降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原则,在革命斗争中过高估计敌人力量,过低估计革命力量,不敢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斗争,坐失有利时机,甚至悲观失望,退却逃跑。北伐战争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思想,发展为投降主义路线,在中国 *** 的领导机关中占了统治地位。表现为不是放手发动工人、农民起来斗争,而是放弃党的领导权,致使党不能组织有力的斗争。抗日战争初期,曾经犯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王明,在只要联合,不要斗争,“一切通过统一战线”,以退让求联合的思想指导下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把抗日领导权交给蒋介石,严重影响了江南新四军的发展。右倾和“左”倾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都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它们虽是从两个各不相同的极端出发,但思想基础都是主观主义,因此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马克思主义者在政治斗争中,既反对“左”倾,也反对右倾。
左倾
左倾是指政治上追求进步、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而带引号的“左”倾,则是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左”倾思想或者急于求成,主观地夸大革命力量,轻视敌人力量和客观困难,在革命和建设中采取盲动的冒险的行动;或者在革命组织内部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政策;或者在同盟军问题上实行关门主义,打倒一切。这种“左”倾思想如果形成为系统完整的路线并在实践中执行,便成为“左”倾机会主义或叫“左”倾冒险主义。中国 ***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出现过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1931~1934年,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在党内统治长达4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理论上、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表现得最为充分和完备,影响最深,危害更大。在社会主义时期,1957~1976年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过程中发生的错误行为,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中国 *** 人认为,“左”倾和右倾一样都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因此既反对右,也反对“左”。
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和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在党的作风问题上主要是缺乏
A. 密切联系群众B. 批评与自我批评
C. 民主与法制
D. 理论联系实际
答案D
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表现在为了维护革命统一战线,一味妥协退让.放弃领导权并压制工农运动的发展,其原因是陈独秀没有认识到当时蒋介石的阶级立场已发生转变这一现实。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则是由主观主义导致的。照搬苏联经验,顽固坚持以城市为中心进行革命,这是不研究、不结合中国革命实际的结果。综合以上分析,二者的共同错误在于没有把革命理论与当时的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故选D。
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哪位童鞋能给我讲下下
1923年“二七” *** 失败以后,陈独秀相继发表了《资产阶级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两篇文章,对中国革命一系列基本问题作了完全错误的理论分析,形成了他的右倾错误的理论基础。其主要错误是:(一)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前途作出错误的判断
中国的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终极前途,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陈独秀却认为,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政治及经济状况,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全民族各阶级共同起来谋政治经济之独立”的“国民革命”,革命的前途“自然是资产阶级的胜利”。这是他犯下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的思想根源和理论基础。
(二)否认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他说:“工人阶级在国民革命中固然是重要分子,然亦只是重要分子而不是独立的革命势力。概括说起来,是因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产业还未发达,连资产阶级都很幼稚,工人阶级在客观上更是幼稚了。”“不但在数量上是很幼稚,而且在质量上也很幼稚。”“中国更大多数的工人,还没有自己阶级的政治争斗之需要与可能,而且连一般的政治争斗之需要甚至于连自己阶级的经济争斗之需要都不曾感觉的工人(如手工业工人),也并不是少数。”陈独秀既然在理论上如此低估和轻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和作用,那么,在实际工作中,自然会采取不依靠工人阶级和放弃工人阶级的革命领导权的政策。
(三)低估了农民的革命性和革命要求
他认为:“农民居住散漫势力不易集中,文化低生活欲望简单易于趋向保守,中国土地广大易于迁徙被难苟安,这三种环境是造成农民难以加入革命运动的原因。”断言号召开展农民运动,是“决不能实现的幻想”。他根本不了解农民问题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也就不懂得农民是工人阶级最广泛最可靠的同盟军,不懂得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只有领导农民革命,和农民结成联盟,才能找到推翻旧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革命力量。
(四)过高地估计了资产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他说:“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状况既然需要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在这革命运动中,革命党便须取得资产阶级的充分的援助;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若失了资产阶级的援助,在革命事业中便没有阶级的意义和社会的基础。”“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各社会阶级固然一体幼稚,然而资产阶级的力量毕竟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因此国民运动若轻视了资产阶级,是一个很大的错误观念。”
*** 内的右倾和“左”倾错误,各自从自己的理论出发,右倾错误只注意国共合作,而“左”倾错误只注意工人运动,但两者都忘记了广大的农民阶级。所以,他们在资产阶级进攻面前都感到自己力量不足,但又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获得广大的同盟军。于是,在蒋介石反革命阴谋的步步逼迫面前,他们束手无策,只是采取软弱无能的一让再让的政策,使蒋介石认为 *** 的领导者是软弱可欺的,这就大大地助长了蒋介石篡夺革命权力的野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