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指的人物是谁(负荆请罪原来指)
本文共计2346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分40秒,由作者编辑整理创作于2023年08月25日 00点20分55秒。
负荆请罪指的人物是谁
负荆请罪讲述的是战国时期赵国将相廉颇、蔺相如之间的故事。廉颇是赵国名将,以勇猛善战闻名于各诸侯国。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率兵攻齐,大败齐军,攻占了阳晋,被封为左上卿。
蔺相如一开始只是宦官缪贤的门客。赵国因为秦昭王索要和氏璧无法决断,缪贤向赵惠文王推荐了门客蔺相如,蔺相如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完璧归赵,赵惠文王拜蔺相如为大夫。后来,蔺相如又在渑池会上立功,被赵王封为了上卿,位列大将军廉颇之上。
这样一来,廉颇便感觉很不服气,他认为:“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 *** ,吾羞,不忍为之下。”廉颇觉得他立了这么多大功,如今竟然屈居一个凭口舌之快、地位卑贱的人之下,这是对他的羞辱,以后要是让他遇到了蔺相如,一定要让他当面出丑。
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的耳朵里,便不肯与廉颇相会。每次上朝,蔺相如总是称病不去。外出,远远望见廉颇,便立刻调转车子回避。
蔺相如的门客忍不住劝谏:“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本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颇口出恶言,您却畏惧躲避,怕得也大过分了。一般人尚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出息,请允许我们告辞吧。”
蔺相如对他们说:“你们觉得廉将军与秦王谁更厉害?”众门客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蔺相如又说:“以秦王的威势,我都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虽然愚钝,难道会怕廉将军吗?我所考虑的是,强大的泰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呀。如果两虎相斗,必定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忍让,就是考虑到国家大局,不敢考虑个人的私怨。”
听说蔺相如的这番言论以后,廉颇非常惭愧,脱去上衣背着荆条,由宾客带路,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意思是说,我只不过是一个非常粗鄙的人,没想到您有如此宽广的胸怀,请您原谅我的过错。
从此,廉颇蔺相如结为生死之交,一同成为支撑赵国的顶梁柱。

负荆请罪原来指

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有什么联系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这个故事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 *** 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每个小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之一个故事讲蔺相如完璧归赵.
故事的起因是:秦国自恃强大,假意用十五个城换赵国的无价之宝——和氏璧.
故事的经过是:蔺相如到秦国向秦王献和氏璧,秦王对宝玉赞不绝口,但就是不提换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谎称和氏璧有毛病,要指给秦王看,借此骗回和氏璧,并用撞碎宝玉逼秦王答应交城.回到宾馆,蔺相如派人秘密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故事的结果是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讲秦王和赵王渑池之会.
故事的起因是: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想在会见时侮辱赵王,侮辱赵国.
故事的经过是:蔺相如出谋,自己跟赵王前行,廉颇率军做好抗秦准备.在会见中,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让人记录下来,以此侮辱赵国和国君.蔺相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也让人记录下来.
故事的结果是:赵王、赵国的尊严得到了维护.
第三个故事讲廉颇负荆请罪.
故事的起因是:蔺相如的职位升得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
故事的经过是:蔺相如为避免和廉颇发生矛盾,多次相让,并跟手下谈了相让的原因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这话传到廉颇耳朵里,他非常惭愧,于是负荆请罪.
故事的结果是:将相重归于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这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这三个故事各自都是独立完整的故事,有它们各自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但从全文来看,这三个故事又是紧密相连,层层深入的.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在渑池会上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立了大功,理所当然受到赵王提升,职位比廉颇高,引起了廉颇的不服气,造成将相不和.因此,我们可以把之一、二个故事看做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
第二个故事是之一个故事的发展.秦王没有得到和氏璧,很不甘心,就又设计借机侮辱赵王和赵国,这样就产生了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是之一、二两个故事的必然,蔺相如的步步高升,引起廉颇不满,有情绪就要发作,于是找碴儿,明白蔺相如用心后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怒发冲冠、刎颈之交分别是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典故如下。典故1:完璧归赵: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含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典故2:负荆请罪: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含义: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请求对方的宽恕。
典故3:怒发冲冠: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含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气愤到极点。
典故4:刎颈之交: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含义: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誓同生死的朋友。
负荆请罪主要内容20字 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蔺相如在渑池会盟后被封为上卿,官位比廉颇还高。廉颇不服蔺相如,并扬言要羞辱他。蔺相如听说后则尽量避让廉颇,不与其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是畏惧廉颇,蔺相如却表示要以国家利益为先,廉颇知道后感到很惭愧,就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门上请罪。从此两人和解,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负荆请罪的意思
负荆请罪指的是背着荆条请罪,原指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负荆请罪的负的意思是:背着。荆的意思是:荆条。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为:“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负荆请罪的近义词有幡然悔悟、引咎自责、肉袒负荆、面缚舆榇、引咎自责、肉袒面缚、登门谢罪、知错即改等等。
负荆请罪发生在什么时期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战国后期,赵国大将廉颇对被封为上卿的蔺相如十分不服气,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的想法后,决定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就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门上请罪。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