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什么(如何看待西方文学思潮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什么
文学思潮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内形成的﹐与社会的经济变革和人们的精神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潮流。文学思潮不只是在个别或少数作家的创作中有所反映﹐而是表现为许多有影响的作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自觉地实践某种共同的文学纲领﹐形成一种遍及全社会的思想趋向。
文学思潮的出现﹐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和由此产生的新的思想要求﹐这两者是文学思潮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此外﹐历史文化的材料准备与文学思潮的形成也具有渊源关系。
文学思潮与历史上进步阶级的思想和人民群众的普遍情绪相一致﹐与时代发展的洪流相表里﹐反映著历史前进的方向。但在文学主潮出现和发展的同时﹐往往也会出现与之相对立的潮流。
如何看待西方文学思潮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从共时角度看,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三大思潮的影响在中国现代呈交叉或混融的状态;三大思潮几乎同时涌入,同时对每一位新文学创始者发生“形成性影响”,使得作家的风格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创作 *** 体系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体,融合了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因素在内的一个有机整体。现实主义排斥浪漫主义的脱离现实的空想,为浪漫主义的主观抒情和自我表现提供了写实基础,同时排斥了象征主义的神秘和隐晦;浪漫主义为现实主义提供了强烈的主观感情,使写实的纯客观性受到削弱,大胆的自我表现和严峻的现实描写统一在一起;象征主义使现实主义没有堕入平板与单一的困境,提高了写实的哲理深度与多义性,把一般的写实上升到象征的境界。这种多元化风格的形成正是这三种文学思潮交互作用的结果。但是,如果换取历时角度来观察,就会发现,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在中国发生影响的先后次序竟然也遵循着它们在西方历史上先后发生的次序:鲁迅1907年就呼唤中国浪漫主义的到来,而中国新文学中浪漫主义直到“五四”期间才蔚为大观;“五四” 的 *** 与现实主义的介绍、讨论和提倡同步,而出色的现实主义作品则迟于现实主义的讨论而出现;现代主义继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后得到理论上的介绍,并且在20年代中后期的文学创作中形成一股有力的潮流,而且,就像西方现代主义在30年代开始分化,分别向左转向共产主义和向右转向法西斯集权主义一样,中国新文学创始者中一大批受现代主义影响的人也纷纷投入左翼革命阵营。西方文学思潮在中国新文学创始期的形成性影响是不应低估的,是这些影响初步形成了中国新文学的自我和个性。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苏联解体后,涌现出哪些“别样文学”思潮?
对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的心态,俄罗斯当代作家佩列文在1999年出版的《“百事”一代》小说中写道:“不能说俄罗斯人背叛了自己先前的观点,因为先前观点所指明的大方向随着苏联解体不复存在了,在智慧的掩盖下没留下任何细小的尘埃。四周体现的是另一种风景和另一种色彩。”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涌现出具有后现代特征的“别样文学”思潮,这和俄苏当时的文学有很大的差别,同时也意味着俄罗斯注入了新鲜的文学元素,这种思潮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译者对俄罗斯文学的翻译。
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学艺术对于中国来说已失去了指导性价值,即不是这个时代主旋律的反面教材,只是作为一份生动的历史遗产仅供参考。我们只能通过这十几年对俄罗斯文学的深入学术研究才能知道它对我们的价值。我国最近十多年来经历了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历程,因而苏联解体以来反思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问题的主流文学在中国已经不再是一种指导思想的文化资源。随着苏联意识形态解体与俄罗斯遭到西方国家的孤立,此时中国对这一时期的苏俄文学不再那么热衷,也没有渴望获得这方面知识的愿望,普通读者不再追踪当代俄国文坛讯息,思维模式在发生变化。中国20世纪末兴起的俄国“白银时代”文学热,比欧美晚10年以上,比俄罗斯要晚5年。在20世纪末世界上一些主要的文化大国普遍对俄国“白银时代”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而且这一热潮现在还持续着。俄国“白银时代”有超越民族知识的普世精神、反高度物质消费的消费精神等特点,所以好多国家的有文化、有知识的读者转向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学。这表明在中国和俄罗斯具有一定阅读水准的知识性读者群正在形成。伴随着中国广大读者对当代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兴起白银时代思潮,中俄文学关系的重大成果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出版、倪蕊琴主编的《论中苏文学的发展进程》一书,这部著作采用了将系列论文编辑成书的方式。这说明在俄苏文学研究方面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具有一定的实力。
紧急!谁了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大陆和台湾文学思潮?
这是一道简述题:谈谈你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大陆和台湾文学思潮、运动的异同的看法。影响当代中国的三大社会思潮
房 宁
编者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界出现的影响广泛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新左派”三大社会思潮,集中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矛盾与冲突,鲜明表达了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在急剧变动的时代的感受与愿望。
自由主义立足于市场经济和私有产权之上,扮演着哺育新阶级的乳母和代言人的角色;民族主义则以挑战全球化内在逻辑的姿态,对自由主义给予中国未来选择发出强烈质疑;“新左派”承袭世界主流思潮的考问现代性的批判性话语风格,将反思传统社会主义与批评资本主义、西化潮流熔于一炉。每一种思潮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与学术背景,彼此间呈现出既有重大分歧又有密切关联的特质。本文通过岁三大思潮及其相互关系的评析,试图展现当代中国思想界沉浮分化、进退起伏的图景,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与变迁。
改革开放的26年,是中国社会思想界空前活跃的26年。 1978年底,以中国 *** 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在这四分之一的世纪里,中国发生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中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乃至政治体制都已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巨大的社会变迁自然也反映到中国人的精神领域,对中国人尤其是对年轻一代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界犹如“万花筒”,世界上所有的社会学说、思想流派几乎都能在中国找到其踪影。但改革开放以来,真正能在中国社会形成广泛影响、构成社会思潮的思想意识却并不很多,其中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新左派”更具影响,是值得人们关注的三大社会思潮。
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是社会现实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反映,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精神表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新左派”等三大思潮突出而集中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反映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在一个急剧变动的社会中的感受、经验以及他们的愿望。
关于社会思潮与社会生活的关联可以从三重意义上加以把握。
思想生发于问题。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重大问题和矛盾是社会思想的原动力,问题与矛盾促使人们思考,促使人们去寻求解决方案,并最终导致了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立场决定观念。任何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从来都不是单一的,面对同样的社会现实,思想反映却一定是多种多样的。多种思想观念并存,反映了人们因立场和经验不同而产生的相互区别对立的意志和愿望。
公众筛选思潮。面对社会的问题与矛盾,人群中会产生许多想法与观念,但最终能形成具有广泛性、流行性,称得上社会思潮的并不多。社会思潮是那些最能集中和鲜明地反映部分社会群体利益的思想观念。社会思潮以社会实践为宏大背景,广泛反映群众的社会心理,与人们的经验相契合,与之共鸣,为之接受。
社会思潮总是在两个层面上存在和发展,首先是社会心理形态,即群众的社会意识中的共同心理倾向。这一层面的社会思潮只能通过社会调查统计加以了解把握,可称之为统计意义的社会思潮;社会思潮的第二个层面是观念形态的,主要通过具有一定观察、思考与概括能力的并掌握一定话语权知识分子,将群众意识进行概括和表达,他们是社会思潮的表述者。这一层面的社会思潮表现为形形 *** 的学说、理论,可称之为文献意义上的社会思潮。社会思潮中涌现出的思想家、理论家们的著述、学说,从一个侧面反映所代表的思潮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和推动着思潮,但任何思想家、理论家的思想言论都不能等同于思潮本身。社会思潮有着自身的内在逻辑和外部边界。
流行于当代中国的三大社会思潮都源自社会,具有现实的基础。同时,它们又反馈于社会实践,反作用于社会现实,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透视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社会的过去和现在;透视社会思潮,可
需要一些关于当代文学思潮的资料。不用很多,但是要细致。
当代是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