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给谁负荆请罪了(廉颇是什么时候负荆请罪)
廉颇是什么时候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的时候,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此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扬言说:“我要是见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可是商相如却说:“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解释:廉颇闻之,肉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之至此也。”
这句话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负荆请罪》急~~~~~~~~~~~~~~~~~~~~~~~~~~~~~~~~~~~~~~~~~~~~~~~~~~~~~~~~~~~~~~~~~~
廉颇听到这事后,就脱去上衣,在后背绑上荆条,让人领至蔺相如府第请罪,他说:“我这样粗陋浅薄的人怎能体会到将军您如此的宽宏大义啊”。
附上负荆请罪的典故:
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先封他为“大夫”,后封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他想:我为赵国拚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
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负荆请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语,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的意思。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历史上的廉颇,一出负荆请罪成为榜样,一生续写传奇
历史上常见两类人:犯了滔天大罪的罪人,譬如秦桧,和立了旷世奇功的英雄,诸如岳飞。但历史上不常见一类人:明明犯了错,却因此留下美名,明明在这个战场上“唯唯诺诺”,换一个对手就能“重拳出击”。这种不常见的“两面派”,其中的一大代表就是战国名将廉颇。一、“教书育人”的战国名将
作为中国历史上几乎家喻户晓的一位先秦大将,廉颇的出名方式与其他将帅有那么一丝丝不同。其他将帅凭借战绩、军功而受人敬畏,可廉颇却因为一出富有教育意义的“负荆请罪”而成为一代又一代晚辈们眼中的榜样。
虽身为战国四大名将,最终却以教书育人的“夫子”形象深入人心,这不可谓不是廉颇的独道之处。而纵观廉颇一生参与的几场恶战,你或许还会发现廉颇这人的妙处还不仅如此。在长平之战与鄗代之战这两场赵国参与的重要决战中,尽管两场恶战相隔不久,但廉颇还是做出了全然不同的举动。
二、长平之战的闭门不出
发生于战国末期的长平之战无疑是我国古代几大经典战役之一:赵括在此纸上谈兵、白起于此坑杀四十万俘虏、赵国在此战后彻底失去战胜秦国的希望……但这场战争的前半段,也就是赵国名将廉颇和秦国大将王龁对峙时期,却时常被忽视。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秦将王龁奉秦昭王之命出兵韩国上党。上党的许多百姓匆匆逃往赵国。出于维护本国利益,以及与秦国清算旧账等目的,赵国在秦国逼近国境时也派出大军。双方即在赵国长平爆发恶战。
战争爆发伊始,廉颇手下只有十万匆匆赶来的援军。而秦军刚连连得胜,士气正高,因此即便在自己的主场,赵军也还是接连败退。赵国在前线的重要据点二樟城和光狼城也被秦军占领。
幸而在经历了初期几个月的失败后,身为大将的廉颇对秦军的实力终于有了充分的认识。他毫不避讳秦强赵弱的事实,于是并未在中央的催促下就草草出兵,而是规整军队,在丹河东岸驻扎起坚固的营寨,将作战方针调整为“假痴不癫”的“以逸待劳”。
对于廉颇的这个计策,赵王是十分生气的。并不清楚前线真实局势的他只以为廉颇这是惧战而闭门不出。可看在廉颇以守待攻之后的战况:“秦数挑战,赵兵不出”……在赵国把廉颇换成赵括之后,“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竭”。
从秦军在长平之战结束后的狼狈来看,廉颇闭门看起来是“唯唯诺诺”,实际上是扬长避短,给秦国造成了不可忽视的打击。若不是秦国久攻廉颇而不下,反倒把自己折腾得民倦粮竭,秦国后来大抵也不会使用不入流的反间计,诱使赵王将有勇有谋的廉颇换成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若是廉颇在此战中选择了硬碰硬,那鄗代之战的以少胜多或许就会不复存在。
三、鄗代之战的以少胜多
鄗代之战,即赵国与燕国发生在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的一场决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场战争算是长平之战的“副产品”。在长平之战中,赵国折损了主要力量,国力大大削弱。此后周边国家屡屡侵扰赵国,意图趁火打劫。鄗代之战爆发这年,燕国丞相栗腹也是因为想要在其中“分一杯羹”而向燕王提议出兵赵国。
而长平之战固然损耗了赵国的主力,也让初生牛犊的赵括命丧沙场,但并未让廉颇就此失去了朝廷的重用。当燕国六十万大军向赵国来犯,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赵国仅存的二十五万(一说十三万)兵将迎敌。这一次,廉颇不但没有闭门不出,还主动发动了攻势。
廉颇令另一员大将乐乘率五万兵士,于代地牵制南下的燕军。他本人则率领二十万人马,在鄗地与燕军主力交锋。虽然此时燕军人数远远多于赵军,但他们又是长途跋涉,又是骄傲轻敌,所以和同仇敌忾、誓死保卫家园的赵军相比实力远不能及。因而我们看到,鄗代之战中的廉颇所向披靡,丝毫没有年逾七旬的老人的羸弱,也不见先前与秦人交手时的“唯唯诺诺”。
到最后,兴冲冲来犯赵国的燕国不仅被打得落花流水,还失去了五座城邑。鄗代之战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廉颇也因这一军功而获封为相。能“唯唯诺诺”,亦能“重拳出击”,这或许就是廉颇夫子能教给我们的“负荆请罪”以外的又一道理。
廉颇在知道自己误解了蔺相如之后能够负荆请罪,这种品质可贵吗?
例:廉颇(负荆请罪),关于李白,曹操,吕蒙,赵括,项羽的成语故事?
李白(铁杵磨成针),曹操(望梅止渴),吕蒙(刮目相看),赵括(纸上谈兵),项羽(破釜沉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