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有多少个传说?颐和园十大传说?
颐和园有多少个传说?
颐和园铜牛的传说传说一:七孔桥头说铜牛
颐和园昆明湖东堤岸边7a64e78988e69d8331333365643535, 十七孔桥桥头不远处, 有一只神态生动、 栩栩如生的镀金铜牛, 它 昂首安卧于岸边。令游人流连忘返,合影留念。是牛的力大无比,勤劳朴实,温顺善良,平和自 如,使游人陶醉;另一层意思,是镀金铜牛的故事,多少年来,吸引了千千万万游人。
传说二:禹治水铸铁牛
“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 这是海内外炎黄子孙人人皆知的故事。大禹, 传说中的夏后氏 部落长、炎黄部落联盟领袖、夏朝的创始者。姒姓。亦称大禹、夏禹、戎禹。鲧之子。奉舜命治 理洪水,接受鲧治水失败的教训,立足于疏导,终于治平水患。据传说,大禹每治好一处水患, 便铸造一条铁牛沉入河底,认为牛识水性,可防河水泛滥。
颐和园十大传说?
1. 颐和园不是一座皇家园林,它是两个皇家园林的合并而成。原来的园林是清朝时期的圣莲寺和长春园,它们在乾隆年间合并并扩建成了现在的颐和园。
2. 颐和园的大清花园是乾隆帝为他的更爱——文贵妃所建造的。据说,这座花园里共栽植了一万多种花卉,十分壮观。
3. 在颐和园的一条长廊上,有一个木质椅子,它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据传,坐在这个椅子上,可以实现一个愿望。因此,这个椅子经常被游客争相占座。
4. 颐和园的大型石船是园内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它建造于清朝乾隆年间,但据说皇帝并不喜欢它。有传言称,他曾说过:“若朕在位时,此物宜灭”。然而,这条船仍然保存至今。
5. 颐和园内还有一座建在小山之巅的景区,叫做“长廊”。这里的长廊非常长,长达72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
6. 颐和园内有两个非常有名的九龙壁,它们是长城上九龙壁的缩小版。这两个壁画建造于明朝正德年间,是颐和园中最贵重和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7. 在颐和园的后湖上,有一座小岛,叫做“石舫”。据传说,这座小岛是乾隆帝为自己的一位妃子建造的。这位妃子有一个特别的喜好,她喜欢在湖上舞蹈,于是皇帝就为她建造了这个岛屿。
8. 颐和园里最有名的建筑之一是佛香阁。这座建筑最初是为了存放佛教文物和经书而建造的,现在也成为了游客欣赏佛教文化和建筑艺术的场所。
9. 在颐和园的后山上,有一座很小的建筑,叫做“仁寿殿”。这是乾隆帝晚年居住的地方,他在这里避暑、读书、赏景、钓鱼等等,颐和园也因此成为了清朝皇帝避暑的胜地。
10. 颐和园中还有许多景点和传说,如“佛香阁前的紫霞洞”、“乎留香别苑”、“潜坛曲径”等等。这些景点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和传说,让颐和园更加神秘和吸引人。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简介400字到600字就行了求求各位了
颐和园在北京西北部海淀区境内,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更大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属于之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颐和园原是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公元1750年,乾隆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今名,作消夏游乐地。到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1903年修复。后来在军阀、 *** 统治时期,又遭破坏,解放后不断修缮,才使这座古老的园林焕发了青春。
颐和园的面积达290公顷(4350亩),其中水面约占3/4。整个园林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精致的建筑。山脚下建了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红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颐和园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两部分组成。总面积290多公顷。万寿山上依山而建的佛香阁、铜亭,临湖畔建的千米长画廊、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桥和石舫等都是游人必到的景点。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郊,离城约10公里。既可以坐郊区公共汽车,也可以坐专线游览车前往。
颐和园造园艺术的几个特色:
这座巨大的园林依山面水,昆明湖约占全园面积的3/4。但它的水面并不单调,除了湖的四周点缀着各种建筑物外,湖中有一座南湖岛,由一座美丽的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在湖的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优美的桥。
颐和园里有许多景点是效法了江南园林的一些优点。如谐趣园就是仿无锡寄畅园建造的。西堤是仿杭州西湖的苏堤。
颐和园前山的正中,是一组巨大的建筑群,自山顶的智慧海,往下为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的两边,又有许多陪衬的建筑物。顺山势而下,又有许多假山隧洞,游人可以上下穿行。 颐和园的后山,其设计格局则与前山迥然而异。前山的风格是宏伟、壮丽,而后山则是以松林幽径和小桥曲水取胜。
颐和园的大门称为东宫门。以东宫门内的仁寿殿为中心的一组建筑物,是当时的政治活动区。仁寿殿原名勤政殿,是皇帝坐朝听政的大殿。慈禧、光绪曾多次在此召见群臣,接待外国使节。现在央部还保存着清代的原来陈设。展前陈设的铜龙、铜凤、铜鼎等,雕制均极精美。仁寿殿之北,有一组戏园建筑。为德和园、颐和园,古代各种建筑形式应有尽有。在颐和园里,几乎集中了所有古代建筑的形式,亭台楼阁、殿堂厅室、廊馆轩榭、塔舫桥关,应有尽有,除了木建筑以外,还有铜铸、石砌、琉璃镶嵌等。主要建筑有:佛香阁,高41米,建筑在20米高的石造台基上,气势宏伟,据说这座巨大的建筑物被英法联军烧毁后,1891年重建,花了78万两银子,是颐和园里更大的工程项目。登上佛香阁,周围数十里的景色尽收眼底。
排云殿,是前山最宏伟的一组宫殿式建筑群,是慈禧在园内过生日时接受贺拜的地方。长廊,共273间,全长728米。它北靠万寿山,南临昆明湖,在长廊上漫步,可以欣赏湖山的景色,而且长廊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可供观赏。
仁寿殿,是慈禧、光绪在颐和园居住期间朝会大臣的场所,殿内陈列着许多贵重文物。乐寿堂,是慈禧在园内居住的地方。室内的陈设,基本上保持当年的面貌。庭院里栽种了几株珍贵的玉兰,并点缀着一块名为青芝岫的巨大的山石。
十七孔桥,长150米,宽8米,是园内更大的一座桥梁。桥的造型优美。它西连南湖岛,东接廊如亭,不但是前往南湖岛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区的一个重要景点。 颐和园共有各种建筑3000多间,游览颐和园,除了园林以外,观赏各种古代建筑物也是重要的内容。
颐和园拥山抱水,绚丽多姿。浓绿的万寿山,耸立在昆明湖的北畔。在一片湖光山色之间,点缀着许多殿堂、楼、阁、廊、榭、亭、桥等精美的建筑。这些建筑是风格各具特色。全园布局可分为政治活动区、生活居住区和风景游览区。
进入颐和园的大门(东宫门),迎面就是以仁寿殿为主体的政治活动区。仁寿殿前庭宽阔,松柏苍翠,奇石假山点缀其间。阶前陈列着古铜宝鼎和龙凤。院内石须座上蹲着一只铜怪兽,是传说中的麒麟。在清代,这里是慈禧和光绪朝会大臣的地方。现在殿里仍照当年帝后临朝的原状布置着。仁寿殿南北两侧的配殿和仁寿门外的南北群房,是六部九卿的值房。
绕到仁寿殿后,便是慈禧、光绪及其后妃居住的生活区。这是一组用五六十间游廊联缀起来的三座大型四合院。其中慈禧居住的乐寿堂,前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有德和园大戏楼的衬托,西接长廊入口,是生活居住区的主体。乐寿堂陈设华丽,有用珍珠玛瑙和翡翠制成的鱼桌等等。
仁寿殿南侧是光绪居住的玉澜堂。玉澜堂的后院是光绪皇后居住的宜芳馆。这三座庭院里都种植着奇花异卉,尤以乐寿堂前的十数棵玉兰最为名贵。乐寿堂和玉澜堂内部按当年帝后生活原状陈列,陈列物是原物。玉澜堂两侧配殿内有一道砖墙,是一八九八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增筑用来幽禁光绪的。
顺着仁寿殿北面的花台右行,可到德和园,德和园是由颐乐殿和大戏楼组成的。颐乐殿陈列着二百多件文物。大戏楼建筑得很有特色。翘角重檐,朱栏绿柱,是专备慈禧看戏用的。 生活居住区以西,是游览区,为颐和园景物的精华,分为万寿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
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屋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了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昆明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向北,经过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通往山腰的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排云殿在这条中轴线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是慈禧过生日举行庆典的地方。殿内陈列的各种盆景、文物,大都是慈禧七十岁生日时大臣们所送的贡品;殿内的大幅慈禧油画像,是一九0五年慈禧七十一岁时由美国卡尔女士画的。 万寿山主体建筑的东侧有“转轮藏”和高达九米八八的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玉阁。宝玉阁座落在一个汉白玉雕砌的须弥座上,歇山重檐,菱花隔扇,梁柱、斗拱、椽瓦和匾额,都和木结构一样,通体呈蟹青冷古铜色,重四十万四千斤,是世界上少有和珍品,俗称铜亭。 佛香阁建筑在高六十多米的山坡上,阁高三十八米。阁中有四根高达三十米的擎天柱,是用坚硬的铁梨木做的。佛香阁的外形是按照黄鹤楼设计的。站在佛香阁前纵目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沿着前山山脚,是一条彩画长廊,东起乐寿殿的邀月门,穿过排云门,直达万寿山西端的石丈亭,全长七百二十八米,中间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长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画,有西湖风景,有山水人物,有花卉翎毛,象一座五彩缤纷的画廊,蜿蜒曲折,把前山的建筑连接在一起。
万寿山前山面临着广阔的昆明湖。东岸,由北向南布置着知春亭、文昌阁、廓如亭等点景建筑。知春亭,位于玉澜堂南面的一个小岛上,四面环水,有桥的岸上相通。亭子重檐圆柱,幽雅别致。廓如亭畔有一石座,卧伏着一铜牛,昂首竖耳,目光炯炯地注视着昆明湖。水中的南湖岛,由十七孔桥和东堤相连接,象一道长虹飞跨在粼粼的碧波之上。南湖岛同石栏环绕,涵虚堂高踞岛上。掩映于绿树丛中。昆明湖西部的西堤是依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造的。堤上遍植桃柳,著名的西堤六桥隐现在堤花岸柳之中,其中汉白玉雕砌的玉带桥拱高耸,远望如一条玉带,造型优美。西堤西部的水域,又被短堤分割成南北两个湖面。北部湖中有团城岛,南部湖中有藻鉴堂。昆明湖同北向南逐渐收拢,东堤和西堤在南端汇合于绣漪桥。昆明湖水便从这座桥下注入通往北京城的长河。 在昆明湖的西北,万寿山西麓岸边,有一只白石雕造的石舫,叫清晏舫。船体用巨大的石块雕造而成,上建两层舱楼,窗上镶嵌五色玻璃。 后山后湖,别有一番江南景色。后山的建筑在1860和1900年两次遭到帝国主义侵略军的破坏,多半只剩下荒台废基,只有五彩琉璃的多宝塔仍然屹立在绿树丛中。后山上的香岩宗印三阁和分布在它四周的塔台,原是一座宏大的 *** 式寺庙,它的前方,是一座横跨后湖的三孔长桥,桥北便是颐和园的北宫门。桥两侧的后湖沿河是当年买卖街的遗址。
后湖的东端有眺远斋和被称为“园中之园”的谐趣园。眺远斋地势较高,南对墙外的街道,据说慈禧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在此观看百姓到妙峰山赶会,所以也叫“看会楼”。谐趣园是乾隆时仿无锡畅园建造的,园内一池碧水,亭亭莲叶,环岸有用百间游廊连接起来的十三座楼台亭阁。凌架于湖心的饮绿水榭。传说为慈禧钓鱼取乐的地方。出谐趣园向东,穿过“紫气东来”城关,便离东宫门不远了。
元朝,万寿山称为瓮山,昆明湖叫瓮山泊。明朝,曾在瓮山上建了一座圆静寺。清朝,称清猗园。瓮山泊后改名为西湖。 清朝乾隆皇帝为了庆贺其母亲钮祜禄氏六十岁生日,在瓮山修大报恩延寿寺,将瓮山改为万寿山,并仿照汉武帝在长安昆明池练水师的故事,把西湖改名昆明湖,全园改称清漪园。清漪园最后建于一七 *** 年,共用了十五年的时间,耗银四百八十多万两。一八六)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园中珍贵的文物被抢劫一空,宏丽的建筑亦多被焚毁。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期,总理海军事务的醇亲王奕为了讨好慈禧,就在兴办海军学堂的名义下,开始了修复清漪园的工种,并取“颐养冲和”之意,改名为“颐和园”。工程延续了将近十年,直至一八九五年才基本结束。一九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带着光绪出逃到西安,颐和园又遭到破坏,慈禧从西安返回北京后,又动用巨款,将颐和园修复。这里不但成为慈禧晚年避暑、游览、做寿的御苑,而且是她进行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行宫。一九一四年,颐和园作为皇家花园由清皇室售票开放。一九二四年,清末皇帝溥仪离开北京,颐和园辟为公园。 在颐和园西侧有静明园。园内有巍峨的玉泉山,有享有盛名的“玉泉趵突”泉,景物奇丽诱人,为京郊四大名园之一
介绍颐和园三百字
介绍颐和园三百字颐和园简介: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早在元明时期,这里就以其优美自然的田园景色成为“壮观神州之一”的著名游览胜地。今之万寿山,元朝名瓮山,传说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一装满宝物的石瓮而得名。山前有湖名瓮山泊。公元1292年(元朝至元二十九年),科学家郭守敬开挖通慧河,将昌平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湖内,注入宫墙,接济漕运,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由此至明,环湖先后建有多座颇具影响的寺观,其中尤以湖西北岸的“大承天护圣寺”规模最巨,楼宇恢弘,汉白玉钓台延入湖中,元朝皇帝常至此泛舟游幸,捕鱼垂钓。
明朝时,瓮山泊改称西湖,“环湖十里,为一郡之胜地”。每年桃红柳绿时,京城百姓扶老携幼,争往西湖踏青赏春,名曰:“耍西湖景”。时人尚有“西湖十寺”与“西湖十景”之誉。
颐和园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复。后来在军阀混战、 *** 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49年之后 *** 不断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之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颐和园的历史和由来。请不少50字哦!!!!!!!!!!!!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公元1750年),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 静宜园、玉泉山 静明园、万寿山 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在第二次 *** 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同遭严重破坏。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以海军军费的名义筹集经费)修复此园,改名为“颐和园”,其名为“颐养太和”之义。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工程结束。颐和园成为晚清更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1898 年,光绪帝曾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维新思想家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园中的玉澜堂;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洗劫,翌年,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后,再次动用巨款修复此园。1924年,颐和园辟为对外开放公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