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武侠电影历史(香港武侠电影的特点)
香港武侠电影历史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渊源流长,中国的武打片是中国电影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很多外国人知道中国电影都是从武打片开始的。之一部在美国1000家影院同时做商业放映的中国电影是中国香港的《天下之一拳》(邵氏公司1971年出品,导演:郑昌和、主演:罗烈),之一部在国际更高级别电影节获大奖的中国电影是《侠女》(在1975年戛纳电影节获综合技术大奖)。
说起武打片,历史可就长了,咱们中国的之一部电影《定军山》,说它是一部武打片,都未尝不可,因为里面只是拍摄了同名京剧里面的一个武打场面。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的电影,最卖座的类型也是武打片,其中最有名的要算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咱们这辈人都没缘一看的《火烧红莲寺》,一共拍摄了18集,要不是因为日本开始侵略中国,爱国之士对这种所谓精神 *** 不满,武打片还会继续成为当时卖座电影的主流。
到了40年代末,中国的武打片开始在香港复兴,1949年,香港导演胡鹏拍摄了之一部以广东民间传奇武林人物黄飞鸿为主人公的电影,此后历经近50年,黄飞鸿成了中国武打片的一个著名品牌,前后有关德兴、李连杰等十余位影星在近百部此类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中扮演黄飞鸿这个角色,有胡鹏、徐克等多位著名导演拍摄过这个题材,其中由胡鹏导演、关德兴主演的黄飞鸿系列拍摄了近80集。在整个50年代,港台的武打片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象黄飞鸿之类的民国装工夫片,一种是神怪类武侠片,前者的代表作就是黄飞鸿系列,后者的代表作有《如来神掌》等片。
在60年代初期,港台武打片的武打动作受日本武士片的影响,模仿里面的武打招式,题材也很窄,除了剑仙神怪就是学艺报仇。1964年,香港凤凰公司拍摄的《金鹰》(导演:陈静波,主演:高远、朱虹),在内蒙古实地拍摄,里面展示了摔交、套马等传统民族功夫,还有蒙古草原的壮丽风光。是一部创新的武打片。第 2年,长城公司拍摄的《云海玉弓缘》(导演:张鑫炎,主演:傅奇、陈思思)则是在武打片的演职员表里面之一次出现“武术指导”这个名词,该片被认为是武打片的之一部里程碑式作品,武术指导正式成为武打片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后,武打片的黄金时期来到了。
还有几个台湾导演和他们的作品也值得一提,张曾泽于1971年导演的描写民国时期侠客歼灭土匪的功夫片《路客与刀客》(主演:杨群、孙越、崔福生),在影片里表现了铁头功和辫子功等奇特的武术招式,颇具传奇色彩。还有丁善玺导演、杨群、甄珍主演的《落鹰峡》,结合了美国西部片的枪战拍摄手法和中国式的武打,也很有看头。以上两部影片都在台湾金马奖获得了重要奖项。
中国武打片在70年代开始走向了国际市场。很多人都认为是李小龙使外国人认识了中国功夫,其实之一部在海外正式做商业放映的功夫片是1971年邵氏公司出品,郑昌和导演,罗烈主演的《天下之一拳》,该片曾在美国1000家主流影院同时上映,盛况空前。不过倒是李小龙真正使中国功夫在海外发扬光大。李小龙的一生虽然短暂,只拍摄过4部半作品,《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还有未完成的《死亡游戏》,但是在他的电影里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让人看后精神振奋。他自创的截拳道功夫威力无穷,流传至今。好莱坞许多硬汉明星如史蒂夫·麦奎恩、詹姆斯·柯本等,都曾在李小龙门下学过功夫。李小龙离奇暴毙之后,出现了很多模仿者,如何宗道、吕小龙等但只能得其形而未能得其神。
到了70年代后期,港台武打片开始走下坡路,这段时间,各种武打片的内容无非是门派斗争、学艺报仇之类。胡金铨属于慢功出细活,数年没有新作。张彻也在不断的重复自己,作品渐无新意。到了1978年,终于出了几部令人眼睛为之一亮的影片,出现了几个现在驰名国际影坛的人物。成龙,曾在罗维旗下苦熬多年,拍了不少片子,却一直半红不黑,1978年,曾在张彻旗下做过多年武术指导的袁和平为思远公司执导《蛇形刁手》,起用成龙做主角,影片情节尽管没有完全脱离老套,但是在武打设计上有所创新,在故事情节和武打中加入大量喜剧元素,开创出一个武打片的新片种——谐趣功夫片,成龙充分发挥了他在于占元的京剧戏班里学到的京剧北派功夫,成为功夫片的新偶像。之后2人再度合作的《醉拳》更成为经典。刘家良,正宗南派武术——洪拳的传人,在张彻手下担任武术指导多年,他于1978年导演的功夫片《少林36房》因在片中加入大量描写少林僧人练功的场面而大获成功,他导演的《中华丈夫》、《18般武艺》都是当时比较卖座的影片,他导演的《长辈》让女主角惠英红成为之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后。成龙的师兄洪金宝在70年代也已经成名,1976年他之一次独立导演并主演了喜剧功夫片《三德和尚和舂米六》是香港的卖座片。
1981年,由张鑫炎导演,在中国大陆实地拍摄,全部起用国内专业武术运动员担任角色和武术设计的《少林寺》上映了,这是一部武打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片,影片摒弃了港台武打片里常用的吊钢丝、弹床、替身、快速剪接等特技手段,采用长镜头拍摄,不使用替身,全部是真功夫,影片在香港上映后,票房奇好,卖座超过了成龙的《龙少爷》。
进入80年代,港台武打片的年产量已经大大下降,除了《少林寺》、《师弟出马》等少数影片,很少有轰动之作,就在这时,徐克出现了,他曾经在美国的大学学过电影回港后在佳视拍摄的电视剧《金刀情侠》就使用了电影的拍摄手法,他导演的武侠片《蝶变》令人耳目一新,他在1984年拍摄的《蜀山剑侠》,聘请好莱坞的特技 *** 人员,营造出一个奇幻的剑仙世界,使影片大获成功。这一时期,成龙、洪金宝等人的作品也在不断变化,他们拍摄了一系列的现代题材的功夫片,如《福星系列》、《警察故事系列》和《A计划》等,为武打片闯出一条新路,武打更讲究速度感和力度,中间还加入些幽默元素。这段时期,成龙在戏班学艺时的 “七小福”里面的其他的师兄弟们如元彪、元奎、元华等人在武打片的表演和武术指导领域也都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人物。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古装武侠片开始重新为人们关注,胡金铨挂名,徐克、程小东联合导演的《笑傲江湖》、徐克导演的《黄飞鸿》、程小东导演的《倩女幽魂》、徐克、程小东、李会民联合导演的《新龙门客栈》成为这一时期武侠片的代表作,这类影片的特点是武打设计天马行空,想象力异常丰富。其中程小东可以说是武打片导演里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在80年代初导演的《生死决》已经可以看出他日后的风格。而徐克的《黄飞鸿》系列将一个老的民间武林传奇人物题材加以创新,影片里把武林纷争加入到大的动荡时代里,表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意识,使武打片提高了一个档次。一时间模仿跟风之作频出,大家纷纷争拍古装武打片,其中只有袁和平的《铁猴子》和《火云邪神》还算有些创新。到了90年代中期就又趋于没落了!
从解放到整个70年代,中国大陆没有拍摄过一部武打片,1980年大陆导演张华勋拍摄的《神秘的大佛》使他成为大陆武打片导演之一人,虽然在武打设计上还很稚嫩,但毕竟他敢开风气之先。后来他导演的《武林志》也受到国内观众欢迎。此后,武打片在大陆开始风行一时,但是整体水平感觉要落后港台武打片10年以上。
一晃进入了新世纪,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获得了奥斯卡4项大奖,使得中国的武打片再次被世界瞩目!中国的一些著名导演如大陆的张艺谋、何平,台湾的侯孝贤都在拍摄或者筹划拍摄武侠片。在新的世纪,中国武打片要出现新的辉煌!
香港武侠电影的特点
香港武打片有哪些分支?香港武侠电影的特点有哪些?香港武侠片的流行有哪些文化底蕴在里面?结合香港本土文化而写。急用,主要就是两个流派
一个是以刘家良为代表的硬桥硬马的真功夫派别,在上世纪60-90年代是功夫片的主流
到了90年代,以徐克 程小东为代表的新武侠流派开始出现
这个时期的武侠片多以特技和天马行空的想象为主 也是港片的巅峰时期
香港武侠电影包含的是香港电影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对中国特有的侠义文化的敬仰
因为香港毕竟被侵占了多年 在外来文化的入侵下 港片通过这种方式来坚持自己的立场
讲中华文化的内涵与现代电影结合,重新焕发生机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求一部香港武侠片,不是七十年代末就是八十年代初,只记得里面造了一把玄铁剑,当时没看完,
忘说清楚了,是个电影可能是乌金血剑吧!
剧名:《乌金血剑》 集数:20集 年份:1990年 地区:中国香港(TVB) 原著:黄易
剧情介绍: 武林后起之秀风亦飞所持神剑,精于冶炼之术的兵甲派历代相传。乌金,系从天而降的异质宝物,埋于地下十万年之后,通体将变成乌黑色,且泛金光;但再过百年,则化为平凡黑石。如若在百年之内,采出此物,并配以铸炼秘术,就能炼成具有生命灵性的宝剑。云上村开采出乌金宝矿,但见风即成顽铁。兵甲派铸剑高手铁隐、宗丹师兄弟苦心孤诣,终于探得乌金剑冶炼之法。宗丹不惜以身投炉,铸炼成这柄乌金血剑,赠与少侠风亦飞,以御魔道之一高手欧阳逆天。灵剑与之一个接触的人风亦飞果然心意相通,剑人合一,剑毙欧阳逆天!
剧中主角风亦飞(刘锡明)出生于村内一猪户家庭,十年前父亲上山捕豹失踪,兄风亦乐(罗嘉良)因目睹惨变而 *** 至双目失明。从此飞与母、兄、姊风玉莲(王敏明)相依为命,采药为生。飞在村中更结识了一班退隐高人,学得一身武艺。一次,飞代母出城交药,遇上财主之女唐剑儿(周慧敏),二人由误会斗气而变成情侣。此外,乐亦一直暗恋邻家少女慕青思(关秀媚),但好事多磨,思的美貌又惹来小王子朱君宇(张兆辉)的追求。宇与父朱胜北野心密谋作反,贩运私盐,及后得悉村中藏有乌金,乃千方百计赶走村民。此时朝廷亦在意北之举动,派密探田仲谋微服出查,田在飞相助之下,终获北造反之书函;北为地回,竟派情妇祝梦(林颖娴)假意亲近飞,到底飞能否揭破北之阴谋,乌金最后又鹿死谁手…… 《乌金血剑》截图(14张)
香港武侠片为什么比大陆好看
以下都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先说八十年代
一.起步
首先大陆武侠片起步太晚,底子就比香港差一大截,电影工业更是没法比。香港60年代武侠片已趋于成熟,中国80年代才开始起步,技术、经验都十分落后。
二.风格
早期大陆张华勋等人的武侠片追求思想、主题,表现地较为严肃和死板,忽视了类型电影的特有规则、特征。
80年代初香港一些导演如张鑫炎、傅奇、徐小明、许鞍华北上,将香港较为先进的电影技术带到大陆,但他的片子不同于90年代以港式风格为主导的电影,而是在香港武侠片的类型经验上注入大陆式的人文观念和历史情怀,自成一格。
80年代后期,大陆的武侠片开始注重娱乐性,但情节大多老套、人物塑造过于扁平单薄。
80年代孙沙、姚寿康、王薇、张子恩等等大陆导演都开始了自己对武侠片的探索,并展现出了较强的个人风格。
三.市场体制
80年代后期武侠片作为一种娱乐类型电影题材,逐渐受到大陆观众青睐,但此时大陆电影市场化进程缓慢,电影家观念较为落后保守。拍片体制上,大陆没有自己的专业队伍、人员分散,由于竞争小而导致工作效率极差,人才或外流港台如李连杰,或被埋没如邱建国、赵长军。
虽然80年代的大陆武侠片质量相对较低,但不乏有《武林志》《神鞭》这样的经典。楼主不喜欢大陆武侠片,或许就是指这一时期和九十年代初的大陆武侠片,这和九十年代合拍片的风靡与渗入应该有很大关系。
九十年代
《双旗镇刀客》开了个好头,但随着新一轮香港武侠片浪潮的到来,香港武侠片居武侠片主导地位,合拍片风靡一时,香港导演纷纷北上,后来被奉为经典的的《青蛇》《新龙门客栈》《狮王争霸》《太极张三丰》《东邪西毒》等等其实都不是纯港片,而是合拍片。
相比同期的大陆武侠,合拍片通常讲究大场面,动作花哨写意,有较强的视觉冲击,更得观众喜爱。
新一轮的武侠片浪潮中,香港武侠片逐渐渗入内地,而内地武侠片逐渐丧失自己原有的风格。
很多人说现在的武侠片不比旧时的好看,多指不如90年代大部分的合拍片好看。或许是因为这些合拍片太深入人心了,导致大家不认同其他风格的影片。
其实我觉得大陆武侠片自己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摒弃掉旧时的港式武侠片习气,回归到自己的根上。当然,观众自身能够正确地感知武侠片也很重要。
谁能给我介绍几部80年代香港武侠影片 就是那种上来先报那些厉害杀手名号的电影。
建议你看一下张彻,胡金铨,楚原导演的作品,他们基本上都是这个风格的。就演员来讲,你可以去找一下狄龙,姜大卫,尔冬升,傅声,陈观泰的作品。
剩下给你说几个吧
多情剑客无情剑
陆小凤之决战前后
刺马
连城诀
蝙蝠传奇
游侠儿
独臂刀,新独臂刀
鹰王
双侠
边城三侠
方世玉与洪熙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