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河南的历史名人(河南历史名人 河南历史名人简述)
来自河南的历史名人
千百年来,从中原大地走出来的千古风流人物如滔滔黄河之水,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引领着中华文明的进程,也以不同的方式诉说着河南昔日的荣光。据统计,在二十四史中立传的历史人物有5700余人,其中河南籍的历史名人为912人,占总数的15.8%。仅列出出生于河南的:
1、政治家:黄帝,颛顼,帝喾,舜,商汤,殷纣王,苏妲己,姜子牙,伊尹,郑庄公,子产,百里奚,商鞅,信陵君,吕不韦,李斯,陈胜,吴广,张良,陈平,桑弘羊,晁错,张释之,刘秀,邓禹,袁绍,司马懿,司马昭,冉闵,谢安,谢玄,王审知,杨行密,翟让,长孙无忌,上官婉儿,陈元光,姚崇,唐玄宗,赵匡胤,富弼,司马光,高拱……
2、军事方面:风后,吴起,张良,马武,冯异,袁绍,司马懿,郭嘉,荀攸,荀彧,徐庶,典韦,黄忠,邓艾,谢玄,冉闵,张巡,石守信,岳飞,岳云,史可法……
3、思想家:老子,庄子,列子,商鞅,申不害,韩非,李斯,苏秦,张仪,墨子,吕不韦,范缜,韩愈,刘禹锡,玄奘,程颐,程颢,邵雍……
4、文学家:许穆夫人,李斯,庄子,韩非,贾谊,张衡,阮籍,蔡邕,蔡文姬,阮瑀,应玚,潘安,谢灵运,干宝,范晔,元稹,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李贺,刘禹锡,韩愈,岑参,崔颢,司马光,陈抟,蒋湘南……
5、科学家:扁鹊,石申,墨子,孙叔敖,郑国,许慎,张衡,张仲景,马钧,一行,李诫,朱载堉……
6、著名商人:商祖王亥,商圣范蠡,商神白圭,儒商鼻祖子贡,爱国商人玄高,著名商人吕不韦……
7、民族英雄:冉闵,谢安,花木兰,岳飞,史可法……
8、书画家:邯郸淳,吴道子,褚遂良,郑道昭,刘德生……
河南历史名人 河南历史名人简述
1、河南历史名人有思想家老子、庄子、韩非子,政治家吕不韦、范仲淹、司马光,军事家司马懿、岳飞、郑成功,文学家韩愈、刘禹锡,诗人杜甫、白居易,以及科学家张衡,医学家张仲景,画家吴道子,书法家钟繇,发明家杜诗,法学家张释之……他们如一道道彩虹横贯于历史长河之中。2、河南地处中原,在历史上长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而自古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佼佼之才,灿如繁星,一大批产生于河南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军事家、文学家等活跃在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舞台之上,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得中原者得天下,古代河南曾诞生过哪些重要的历史人物
河南是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国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火药三大技术均发明于河南。从夏朝至宋朝,河南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有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四个及商丘、南阳、许昌、濮阳等古都,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省份。
河南自古就有“天下名人,中州过半”之说,有商汤、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范蠡、商鞅、苏秦、吕不韦、李斯、贾谊、张衡、杜甫、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李贺、岳飞等历史名人。
南阳历史名人(地位、代表事件、影响)
朱华是你吧,我这有更好的资料:(还有南阳的特产)
西周时期政治家军事家申伯
申伯(西周厉王至宣王时期人),西周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申国(今河南省南阳市)开国君主。
西周宣王(前827年~前782年)时,为了遏制“南土”楚国势力的崛起,又能“封建亲戚以蕃屏国”,宣王于公元前827年或稍后改封其舅申伯于南阳,建立申国。
南阳,原为西周谢国封地。
为了新建申城,宣王命召伯虎从淮夷前线调至南阳,“于邑(城垣)于谢”,“定申伯之宅(宫室)”,营建先王“寝庙”,划定“申伯土田”。
申伯就国的时候,宣王为其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大臣尹吉甫作《崧高》一诗歌咏其事,此篇后收入《诗经》。
申伯就国南阳后,改进石、陶生活用具,发展金属生产工具,扩大黄牛饲养,鼓励国人垦荒。
同时调整防御思想,加强战车与水军建设,有效地阻止了楚国势力的北进,为南阳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宣王中兴”作出了贡献。
西周末年,幽王废申后所生之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引起了申侯(申伯之子)的不满。
申侯与缯、西戎联合伐周,导致西周的灭亡。
公元前770年,申侯立太子宜臼为周王(周平王),迁都洛邑,再次充当了扭转乾坤、开辟新时代的角色。
南阳城市文明的开拓者
□张晓东
有文字记载历史以来,关于南阳城市建设的历史,可能要追溯到西周。
这一成就应归功于申伯,《诗经》有句专门歌颂申伯的诗里提到:“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
从大周宫廷正式下文件,修建申伯宫室的那一刻起,南阳的城市文明就拉开了序幕。
由于申伯领导有方,垦荒屯田,改进工具,申国一天天强盛起来。
它不仅遏制了楚国,而且成就了“宣王中兴”。
仰仗申伯的文治武功,又兼南阳特殊的地理优势,南阳很快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城市。
在此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南阳成为东周的冶铁中心,并发展成商贾云集的“六大都会”之一。
申伯揭开了南阳城市建设的新篇章,可以说,申伯是开拓南阳城市建设之一人。
春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百里奚
百里奚(约公元前700年~公元前621年),姓百里,字子明,春秋时期楚国宛邑(今河南南阳)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秦统一天下的奠基丞相。
百里奚早年家境贫困,在妻子杜氏支持下出游列国求仕,历经宋国、齐国等诸侯国。
后在其好友蹇叔的举荐下,做了虞国的大夫。
公元前655年,晋国(献公)灭掉虞国。
百里奚拒绝在晋国做官,被充作媵人(奴隶),后逃回楚国牧牛。
秦穆公闻奚贤,后派人以五张黑公羊皮将百里奚换回,拜为上大夫,故世人称之为“五(公羊)大夫”。
在主持秦国国政期间,百里奚“谋无不当,举必有功”,辅佐秦穆公倡导文明教化,实行“重施于民”的政策,让人民得到更多的好处,并内修国政,外图霸业,开地千里,称霸西戎,统一了今甘肃、宁夏等地,开始了秦国的崛起。
这一时期,秦孝公称之为“甚光美”的时代。
史载百里奚“三置晋国之君”,“救荆州之祸”,“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使秦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为秦国最终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基础。
百里奚身为秦国大夫,勤理政务,平易近人,生活简朴。
“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于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
深受百姓爱戴,“及卒,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
百里奚故宅及墓冢在今南阳市中心城区西百里奚村一带。
《水经注》记载:“梅溪水出(宛)县北紫山,南经百里奚故宅。”《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载:“在百里奚村东,高约七米,称百里大夫墓。
墓前摆放七块巨石,俗呼七星冢。
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郑琏书五大夫碣铭,后佚。”墓左侧有碑,碑阴刻唐韩赏诗。
我国著名秦史学家马非百先生所著《秦集史》否定“虞国说”,对百里奚为南阳人进行了详尽的考证。
心与牛一
□陈明远
楚成王至死也不会清楚,自己比秦穆公更早地聆听了百里奚的治国之道而全然不觉。
那次尽展百里奚才智与韬略的谈话不能被愚钝浅薄的楚成王所理解,却为楚成王落下了一则笑柄。
直到2600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能够记得二人当时在宛地一段对话。
那是楚成王听说宛地的百里奚擅长养牛,便问:“饲牛有道乎?”百里奚答:“时其食,恤其力,心与牛而为一。”楚王道:“善哉,子之言!非独牛也,可通于马。”于是百里奚做了楚成王的马夫。
自以为是的楚成王就这样错过了贤才百里奚,而后来的百里奚在秦国正是用“心与牛而为一”这条饲牛之道使秦穆公称伯于西戎。
自百里奚始,“心与牛一”就是历代统治艺术的一条基本追求而被广泛接受,即以己度人、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同情体谅,并以此构建融洽和谐的理想社会。
后来孔子的“仁者爱人”以及今天我们的“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等都是这种观念的发展与演化,这是一种体恤关爱的教化,而不是讨价还价的谈判,更不是尔虞我诈的“博弈”,而是一种“心与民一”、“其乐融融”的和谐场景。
从后来百里奚在秦国的作为来看,他的确实践了这种政治主张。
他给秦国带去的不是残酷的征战杀伐,不是苛刻的政治高压,而是“心与牛一”的仁厚宽容的治国之道。
在他的辅佐下,秦穆公三立晋君、称霸诸侯,并征服西戎、拓地千里,为后来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春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大商人范蠡
范蠡(约公元前518年~公元前445年),字少伯,楚宛三户(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年政治家、军事家、大商人,后世尊称为“商圣”。
史载:“文种为宛令”,闻其贤“得蠡而悦”,后同至越国出仕,共同辅佐越王勾践,俱为著名越国大夫。
公元前494年,吴越两国发生战争。
吴王夫差大破越军,勾践偕妻入吴为奴,范蠡伴越王赴吴为人质。
范蠡用计取得吴王信任,使勾践得以顺利归国。
归国后,辅佐勾践卧薪尝胆,以图强雪耻。
经过十余年努力,越国终于转弱为强。
公元前479年,吴王夫差率精兵北赴黄池会盟诸侯,留太子与老弱守国。
在范蠡建议下,勾践发奇兵伐吴,袭破吴都(今江苏苏州)。
公元前473年,终于灭吴兴越。
在功成名就之后,范蠡激流勇退,乘舟浮海到达齐国海滨,改称鸱夷子皮,在海滨耕作,围海煮盐,捕鱼养殖。
经过苦心经营,终积资达数十万,名声远扬。
这时,齐人发现了他的才能,又请他出任齐相三年。
范蠡具有“富好行德”思想,曾对人说:“治家能置千金之产,做官能至卿相之位,这已达到极限了,长期享受这样的荣华,是不吉利的。”于是,他归还相印,散尽家财,赠送亲友和乡邻,又悄悄离开了海滨,到陶地定居,重新经商,又拥资产千万,成了远近闻名的陶朱公。
范蠡在经营上“夏则资皮,冬则资纟希(细葛布),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等朴素的中国古典经济理论,千百年来被历朝历代的商贾所尊崇、效法,一直在影响着后人,被中外经济学家奉为圭臬。
范蠡评赞
□王建中
范蠡的前半生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兴越,功勋卓著,应该引起重视。
然而,他的后半生更值得加以总结。
他的后半生是非常坎坷的,大致经历了“浮海出齐”、“耕于海畔”、“父子耕畜”、货物“交易”。
也就是辞职下海、以农为本、农牧结合、弃农经商四个阶段。
其中,第四阶段是其资产由“十万”到“千金”,再到“巨万”的重要积累阶段。
这一阶段,不仅需要与传统的“贱商”、“抑商”观念大胆地挑战,而且还需要创造出新的经商理论与实践。
在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大潮中,范蠡顺流划桨,率先驶向了改制的彼岸。
为什么范蠡做官、种田、经商样样都能够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有文化。
倘若还有其他什么可景仰的,那就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对他所评价的:“富好行其德者也。”
“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张骞
张骞,字子文(?~公元前114年),西汉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
西汉杰出的外交家、“丝绸之路”的开辟者。
因军功被封为博望侯,封地在今河南省南阳方城县博望镇。
汉初,匈奴屡犯中原,为联合大月氏夹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于公元前138年,率百余人前往西域。
西行途中,为匈奴人俘虏,拘禁达十年之久。
十年中,他为匈奴人牧羊、放马、做苦工,并精心保管使者节杖,牢记着使命。
后择机逃脱,西行数十日到达大月氏。
当时,生活已获安定的大月氏人,不愿东返与匈奴作战,张骞只好东返归国。
归途中又被匈奴俘虏,被禁一年多。
公元前126年,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封他为太中大夫。
张骞在出使西域过程中,将西域的山川地理,风土民情记录下来,使汉朝廷之一次了解到西域的真实情况。
司马迁称此行为“凿空”。
公元前123年,张骞以校尉之职随卫青出击匈奴,因军功被封为“博望侯”。
公元前119年,张骞受命为中郎将,率将士300人,携牛羊万头,币帛数千万,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5年偕同乌孙使者返抵长安,官拜太行。
公元前114年,张骞因病去世。
随后,被张骞派到大宛、康居、大夏、大月氏、安息等国的副使,也陆续偕同各国使者来到长安。
从此,汉王朝与西域各国建立了长期的友好交往关系。
张骞与开放
□周家昌
张骞担负友好使者的重任,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司马迁称之为“凿空”———封闭的打通。
“凿空”,如果用现代的词语代替,再没有用“开放”这个词更准确了。
也就是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今天,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开始搞改革开放了。
作为一个南阳人,我为张骞分封到南阳而骄傲,为张骞的精神而感动,南阳的改革开放事业应该从中汲取力量,让新的丝绸之路从南阳延伸,通往世界各个地方,让南阳走向世界。
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东汉南阳郡西鄂(今卧龙区石桥镇)人。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和文学家,后世尊其为“科圣”。
国际天文组织于1970年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张衡山”,1977年又将太阳系中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2003年,为了彰显生养他的家乡南阳,又将国际永久编号为9092的小行星,命名为“南阳星”。
张衡自幼勤学,十六七岁时游历了峡西、洛阳,并入太学读书。
公元100年,张衡出任南阳主簿。
公元111年,他 *** 入京,先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公元136年出任河间相,后又拜尚书。
张衡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在天文学方面,张衡创造的“漏水转浑天仪”,是世界上之一台演示恒星和太阳周日运行的仪器。
是我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之一———浑天说的代表人物。
在地震学方面,他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之一台测定地震及其方位的仪器。
数学方面,他著有《算罔论》,并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66与3.1622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早1300多年。
地理学方面,他绘制有完备的地形图。
另外,他还研制出“记里鼓车”、“指南车”、“独飞木鸢”、“瑞轮荚”等令人惊叹的奇巧装置。
文学方面,张衡所撰《二京赋》,为汉赋“长篇之极轨”。
《南都赋》以饱满热烈的感情,抒发了一个家乡赤子热爱南阳、赞美南阳的拳拳之心,时人争相传阅。
艺术方面,他曾被列为后汉六大名画家之首。
为纪念张衡,南阳市在石桥镇建有张衡纪念馆。
永恒的张衡
□周同宾
我曾建议,在南阳市区最显眼的地方,矗立起张衡的伟岸塑像,让这位最有资格堪称伟大的先辈作为人杰地灵的象征,作为南阳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为向世界展示南阳文化魅力的形象大使,作为南阳人继往开来、再造辉煌的精神原动力。
张衡的名字早已写在宇宙间的小行星,早已刻在月球上的环形山,这样的人物在中国和世界都极少。
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他几乎是南阳人可以向寰宇骄傲的惟一。
张衡是天才、奇才、全才、通才,在科学研究、机械制造、哲学思辨、文学创作等多方面都有杰出建树,都代表了当时的更高水平。
他的根牢牢扎在故乡南阳,他的心时时牵系社稷苍生。
从幼读诗书,宦游京师,到河间相任上上书“乞骸骨”退休,终于归葬桑梓,虽迭遭困扰,饱经忧患,他硬是实现了人生的灿烂,走出了完美的圆满。
历史的张衡,文化的张衡,人格的张衡,思想的张衡,均可作为知识分子的百代楷模。
当代的南阳人,更应该继承张衡的精神遗产,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他那篇用如椽大笔写出的《南都赋》,是唱给故乡的深情的赞歌、恋歌,大汉的南阳永远在这篇大气磅礴、气势恢弘的瑰美大赋里鲜活,而且永生。
今天,我们应当写出新的《南都赋》,不只写在纸上,更应当写在大地上。
能如此,才不愧于张衡的后人啊!
很多人,很多事,都速朽,而张衡却永恒。
想,即便张衡的塑像一时不能树起,起码应该先让他矗立在南阳人的心里。
南 阳 特 产:::::::...
红栗南瓜 弥猴桃
南阳黄牛 山茱萸树苗
板 栗 灵 芝
香 菇 玉 雕
南阳玉器 烙 花
武圣姜子牙,商圣范蠡,诗圣杜甫,历史上出自河南的圣人都有哪些?
历史上出自河南的圣人都有哪些?中原文化的发祥地河南,在古代出现过许多圣人。像老子、姜子牙、商鞅、范蠡、杜甫、吴道子,张仲景、张恒等这些在各个领域被尊称为圣人的,都是出自于河南。老子原名李耳出生于陈国,也就是在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县,是十分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所写的道德经对后世影响重大,被后人尊称为老圣。

姜子牙是我们在封神演义中十分熟悉的人物,也是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更是周朝初始时的兵学奠基人,在唐宋之前他也被历代皇帝尊称为兵家鼻祖、武圣。而商鞅则被称为法圣,是秦朝的改革家、思想家、政治家,他建立了完善的赏罚机制,军功制度,使秦国飞速发展,为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范蠡被后人称为商圣,是春秋末年的军事家经济学家,以及道学家,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后,激流勇退,投身商贾事业成。最后成为了一代巨富,被后人尊为商圣。杜甫则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人,他被称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对我国的文学发展起到了很深远的作用。

而医圣则是张仲景,他写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医学史上十分著名的作品,他更是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是中医临床的代表人物,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而吴道子则被尊称为画圣,他的画风被许多画家效仿,十分擅长壁画,尤其是佛道人物。不得不感叹河南真的是人杰地灵,英才辈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