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厌诈的兵是什么意思 兵不厌诈的兵指什么
兵不厌诈的兵是什么意思 兵不厌诈的兵指什么
1、“兵”是指用兵作战的意思,也指用计谋或手段。2、兵不厌诈,出自《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指用兵作战不排斥运用诡变、欺诈的策略或手段克敌制胜,也指用巧妙的手段骗人。
3、兵不厌诈的意思是:用兵作战不排斥运用诡变、欺诈的策略或手段克敌制胜,也指用巧妙的手段骗人。厌:排斥,嫌恶,憎恶;诈:欺骗。
兵不厌诈是什么意思啊 怎么理解兵不厌诈的意思
1、意思是用兵作战不排斥运用诡变、欺诈的策略或手段克敌制胜。也指用巧妙的手段骗人。2、成语出处:《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
3、示例:若说~,诸葛亦无如此之阵图,若说幻不厌深,偃师亦无如此之机械。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金圣叹批。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兵不厌战是成语吗?
兵不厌诈,汉语成语,拼音是bīng bú yàn zhà,意思是用兵作战不排斥运用诡变、欺诈的策略或手段克敌制胜。也指用巧妙的手段骗人。出自《韩非子·难一》。兵不厌诈中虞诩用了哪些谋略?
有道是:兵不厌诈。几乎每个人都听过,兵不厌诈这句话,并且认为这就是兵家之道。但实际上,兵家作战绝不可能只靠,一个“诈”字。行军打仗,“诈”与“信”从来就是共存,今天我们就简单聊聊兵家之道中的“诈”与“信”。
1、行军打仗的“兵不厌诈”
“兵不厌诈”这四个字,出自《韩非子·难一》: “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其意思就是:用兵作战打仗的时候不排斥使用运用诡变、欺诈的策略或手段克敌制胜。
这兵不厌诈的重点就在这个“诈”字上。说的简单点,就是用欺诈的手段来迷惑敌军,为我方的胜利做准备。战场上,胜败才是王道。所谓行军打仗中的耍诈,其实也是兵法的一部分。大胆地揣测敌方,做出预判。

有人说,行军打仗靠的那是两军实力,靠耍诈取巧得来的胜利,这叫胜之不武,实在是小人之举,有失了大将风范。
这话,说的就是有偏见了。
其实在行军打仗时用“诈”这一招,也是一招险棋。因为从开始使诈的那一刻起,接下来做出的预判,根据预判所做的决定就是一场心理之间的博弈了。因为战场上风云变化万千,稍有一步和预判出现偏差或者出现意外,那么整个战局就会扭转。毕竟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诸葛孔明,能算到东风会来,会算到司马懿会被吓走。

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两军交战时,使诈其实是更加考验一个军队的综合实力。
一个武力再强,装备再精良的军队,如果不懂得如何规划,只知道靠蛮力取胜的话,那他就不叫军队而是山匪。所谓“诈”,其实就是兵法的一种。什么“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用的都“兵不厌诈”的诈字。两军交战,有时候拼的反而不是将士多少,兵器好坏。
因为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其实不少,这些看似不可能赢得战争背后,有些靠的是环环相,扣令人惊叹的计谋取胜。而有些靠的则是“兵不厌诈”的道理,进行的大胆博弈,最终取得胜利。这其中就有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城濮之战。
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实力悬殊,但从兵力上来看晋国更本就不楚国的对手,更何况晋文公还答应了子玉要退避三舍。但是,晋文公的舅舅子犯却劝晋文公利用对方在战争中还过于注重礼仪,讲究诚信的特点使用计谋,这样可以迷惑对方,获取胜利。
晋文公听取了舅舅子犯的意见,在和楚军交战之时,佯装失败,伺机逃走。这就引得楚军追赶,晋军这是率伏兵出击,是的楚军受到夹击,从而大获全胜。
这,就是兵家之道中的“兵不厌诈”。

2、君子重礼的“重信重义”
我们现在习惯了接受“兵不厌诈”这个观念,对于战争中的“重信”这个观念难以理解。其实,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作战的时候“诚信”是很重要的。
先秦诸子都很重视诚信,儒家的孔子、孟子等人把“诚信”作为个人道德修养中的主要修养。而墨家则认为,对道义的忠诚和守信是诚信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诸子百家的思想影响,当时很多重视礼仪的君主打仗时,都十分注重行军是的“礼”“义”“信”“道”等。就像前文中提到的城濮之战中,正是晋文公的舅舅子范,发现了楚国军队行军打仗时对诚信的重视,讲究礼义,才能出其不意,将楚军击败,取得胜利。

看上去,讲诚信的打仗在两军交战的时候是不占优势的。但是现实并不完全是这样。兵家之道,对于“信”的理解更多的是在对作为军队将领的一项要求。这种“信”主要是在“赏罚分明”这一制度上得到体现。真正优秀的将领,也不会在两军对峙时,因为一昧的讲究诚信落败。
国家治理时,颁布法令要赏罚分明。同样,在行军打仗的时候,也是需要严明军纪,赏罚分明。孙膑认为,要成为将领就要具备“忠”“信”“敢”这三种品质。《孙膑兵法》中这样写道:“安忠?忠王。安信?信赏。安敢?敢去不善。”对君王忠诚,对手下的士兵的赏赐有诚信,宽对手下的士兵,对不好的事情敢于破除,这才是一个合格的优秀将领。
《孙子兵法·计篇》中也写道:“将者,智,信,严,勇,严也。”所以,可以充分的说明,“信”其实是对将领的一种要求,要求的是赏罚分明。也只有赏罚分明,才足以在士兵之中立下威信。
将领率领军队作战时,重视诚信礼仪,但是这不代表着刻板的去遵守这个规则。相反,一个重礼守义的将领反而可以在军营之中起到一个表率的作用,可以凝聚起军心。从团结这个角度来看,作战是重视诚信并不是一件坏事。相反,在军队中更要做到“无信不立。”

3、兵家之道的“诈”与“信”
确实,在先秦时期,甚至包括后世的兵法之中,“兵以诈立”这句话从来就不是错的。但是,行军打仗靠的也绝对不仅是一个“诈”字。所谓的“兵以诈立”,其实更多的是考验了行军打仗中对全局的把控,还有对未来局势走向的猜测把控。绝不是简简单单的耍个计谋就能取得全局的胜利。所以,觉得行军耍诈者不是靠实力取胜的大可不必这样想。
《孙子兵法·军争篇》说:“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所以,在兵家看来,打仗其实是一个很灵活的事情,要善于使诈。而作战环境周围的一草一木,都可以被利用起来。
总之,一个善于以奇招制胜,出其不意的战略家才是被兵家推崇和认可的。单纯的死板的打仗,其实是不被兵家倡导的。只知道硬碰硬的战争也不能体现出,兵家的智慧。
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用兵诡诈,奇险制胜的背后确实是对诚信被背叛。
但是在战场上,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战场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他不是歌舞升平,丝竹管乐的欢乐场,在战场面对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生与死。而在这个生死的背后,背负的是一个国家。
所以,在战场上和对方讲究诚信道义,也是一种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宋襄公当年就是因为太讲究诚信,才被楚国击败。现在看起来,这样的行为完全是对自己军队和子民的不负责任,甚至有些迂腐了。
但是,战争也并不是完全不讲诚信的。就像晋文公为了实现当年的承诺真的做到了“退避三舍”。因为受到诸子百家的思想影响,加上“信”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里也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军事诚信一直是被宣传的。

“诈”与“信”看似是两个矛盾的观念,但是都是兵家行军打仗的两大法宝。我们要搞清楚的是,“兵不厌诈”和“重礼信义”是不矛盾的两个独立个体。战场是特殊场地,不可能遵守和谐社会中的一些规则。“兵以诈立”,其目的是为了赢得战争,换取和谐。
这和用欺瞒的手段去满足自己的欲望不同,所以在看待对战用“诈”的时候,眼光不能局限在用“诈”本身,当你把思维转向整个战争的时候,所谓的“兵以诈立”其实只是一种行军手段。
而用计谋的本身,也不是为了抛弃诚信。“兵以诈立”其实也只是一种近乎于无奈的权宜之计,我们并不能因为他在客观上和诚信等美德不符,就粗暴的否定他的价值。而且在这些诡诈之中有很多是现在都值得去学习的,这其中也是包含着大智慧的。
“兵以诈立,人以信立。”无诚信是不可能质量好军队的。在兵家法则中,军事诚信更多的还是,将领对士兵的信,严明军纪,赏罚分明。虽然,在两军对峙过程中展现出的诚信道德十分难得,但是过于诚信就会痛失战绩,从而惨败。
综合来看,由于战场的特殊性,兵家是主张“兵以诈立”。但是将领在对手下士兵时,说到做到的诚信不二。只有诚信的法令才能够保证一个军队的凝聚力,只有有凝聚力的军队才可保证他背后的国家安稳,百姓幸福。兵家不是不注重诚信,只知道取胜,只是兵家注重的诚信和平时要求的诚信有区别。
行军不同于治国,各有各的 *** 。如果总拿不属于它的标准去要求它,得到的只会是一个牵强的结果。还是那句话:“兵以诈立,人以信立”,都是兵家行军制胜的法宝,何必要相互强求,分个高低贵贱
兵不厌诈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
兵不厌诈的典故:
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国的盟国曹国和卫国,只有两国与楚国绝交,才让他们复国。楚国被激怒了,撤掉对宋国的包围,来和晋国交战。两军在城濮对阵。
晋文公重耳做公子时,受后母迫害,逃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问重耳以后如何报答,重耳说:“美女、绸缎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给您什么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国执政,万一遇到两国发生战争,我就撤退三舍(一舍为十里)。如果楚国还不能谅解,双方再交手。”
为了兑现当年的诺言,晋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国大将子玉率领楚军紧逼不舍。当时,楚国联合了陈、蔡等国,兵力强;晋国联合了齐、宋等国,兵力弱。
应该怎样作战呢?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应当多讲忠诚和信用,取得对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战阵之间,不妨多用欺诈的手段迷惑对方。你可以采取欺骗敌军的办法。”
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策略,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结果,楚军左翼大败,中军也被迫撤退。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城濮之战。晋国取胜后,与齐、鲁、宋、郑、蔡、莒、卫等国会盟,成为诸侯霸主。
兵不厌诈的汉语词典解释:
指用兵作战时当尽量使用欺诈等计谋来迷惑敌人。
●《韩非子•难一》:「战阵之闲,不厌诈伪。」
●《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攸(许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
●清陆以湉《冷庐杂识•王文成公用兵》:「凡此皆出奇制胜,所谓兵不厌诈,非小儒所能知也。」
兵不厌诈的近义词/反义词如下:
近义词:兵不厌权、纵横捭阖
反义词:先礼后兵
用兵不厌诈造句:
一、兵不厌诈,战场上一定要小心谨慎。
二、古语有云“兵不厌诈”,要想在战场上克敌制胜,就应该放下尊严,不择手段。
三、对付敌人,有时,我们还要兵不厌诈,我们平时要尽量保持低调和自强不息。
四、奥运之兵不厌诈的赛场竞技,胜负之间,有时求金心切,有意无意间会有一些正规动作以外的举动。
五、打仗主是要战胜敌人,兵不厌诈,敌人越骂我们狡猾,越说明我们做得对极了。
六、恋爱和战争是不择手段的;兵不厌诈;情场如战场。
七、选举有如行兵调将,所谓兵不厌诈,用兵打仗时,各方总不排除用狡诈手段迷惑敌人。
八、如果你看过孙子兵法就是知道什么是兵不厌诈。
九、商场如战场,经商也要讲究兵不厌诈,因此我们必须知彼知己,谨慎从事,才能在商战中取得胜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