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在玉壶,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一片冰心在玉壶,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一片冰心在玉壶“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解释一下玉壶照冰心
寒雨连天夜入湖,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不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什么意思?
冰心是什么?玉壶又何以放冰心呢?莫非冰心是一种好茶?好酒?
当然,字面上很好看,冰清玉洁。
一片冰心句是化用鲍照《白头吟》中「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句意。
仍有不解。
附: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据《唐才子传》和《河岳英灵集》载,王昌龄曾因不拘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开元二十七年被贬岭南即是之一次,从岭南归来后,他被任为江宁丞,几年后再次被贬谪到更远的龙标,可见当时他正处于众 *** 毁的恶劣环境之中。诗人在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作者是谁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作者是王昌龄。
原文: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作者简介:王昌龄 (698至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诗句"一片冰心在玉湖"出自哪篇古诗?完整诗是什麼?整篇诗的翻译又是什麼?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诗
昨夜,秋雨绵绵洒向吴地江天,
今晨,我在芙蓉楼送客面对孤独的楚山。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询问我的近况,
请告诉他们我依然冰心一片,装在洁白的玉壶中。
参考:百度百科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应该怎么理解?
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应该怎么理解?基本上就都理解为我那纯洁的心就像澄澈玉壶中的冰块,既不会化(玉壶冰鉴有保温作用),也不会被外界所污染,用这种极致的美来比喻自己质地高洁。
都没错。不过背后的意境、写作 *** 更有意思。
王昌龄号称“七绝圣手”,又称“诗中天子”。他对七绝的成型和发展的作用和李白比起来,都只高不低。七绝能够成为唐朝直到今天中国诗坛中更流行的体裁,这两位居功至伟。
这是一首仄起平收,押平水韵“七虞”部的七绝,平仄就不多讲了,是合律的。不过王昌龄当时估计并没有考虑这些问题,主要还是韵律和诗意。因为《芙蓉楼送辛渐》有两首,第二首就是彻头彻尾的古体诗: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第二首的流传和名声远不如“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
这两首诗作于作者被贬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之时。之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作者在江边送别辛渐的情景,是七绝;第二首写的是之一天晚上作者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的情景,是七古。还是那句话,王昌龄写诗的时候不会想这么多,这是后人的格律划分问题。
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拟由润州(今镇江)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我们只看之一首。
这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辛渐和汪伦一样,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意外留名千年的角色,该是王昌龄的一位很好的朋友,甚至亲友,所以才会有 “洛阳亲友如相问” 句。
其实这首七绝的文法和大部分七绝一样,就是“起承转合”,起句、承句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写景,交代时间地点环境和事由。第三句转开,用假设作出七绝中最重要的诗意波折: “洛阳亲友如相问” ,最后一句交代回答,表明心迹 “一片冰心在玉壶” 。
唐诗大都是从景入情,景中寓情,所以从首句开始的描写,就已经为整首诗打下了萧瑟、黯淡的离别之情的底色。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毅的性格。
回到题主问题: "一片冰心在玉壶" 应该怎么理解?
什么是冰心,什么是玉壶?
李白有诗: “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 在道家的文化中,壶中自有天地。传说道教创始人张天师的弟子张申号称神仙壶公,他有一把酒壶,只要念动咒语,壶中会展现日月星辰,蓝天大地,亭台楼阁等奇景,更令人惊奇的是他晚上钻进壶中睡觉。
壶中日月象征着道家人精神的另一种境界,和佛家的 “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 有异曲同工之妙,逐渐在民间流传演变成为一种法器。而在道教大盛的唐朝,诗人的作品中浸淫着道家思想,这种“壶”就反过来形容天地之间了。
前两句写景中突出了“寒雨连江”、“楚山孤”这两种意象,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形象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孤独楚山”就是诗人的心,而“寒雨连江”正是“冰”、“玉壶”的人间寓意。
景色和幻想互相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所以 “一片冰心在玉壶” 不仅仅是告诉辛渐帮我给父老乡亲报平安,而是看到眼前离别时的景色,对自己的心境有了更深的认识,借景抒情,借诗言志。
唐诗的特色,就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所以这首七绝的前后两联关系紧密,并非前面写景与后面问答没有关联。诗人用“冰心”、“玉壶”这种幻境回应了“楚山”、“寒雨连江”,完成了整首七绝的诗意回环。
只是很多读者不深究罢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