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的诗意是什么呢?忆江南的诗意大意是什么
忆江南的诗意是什么呢?
答:《忆江南》的诗意其一: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忆江南》的诗意其二: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游玩天竺寺寻找中秋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忆江南的诗意大意是什么
《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词作品。
全文的字面意思:
其一: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其二: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游玩天竺寺寻找中秋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其三:江南的回忆,接下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什么时候能再次相逢?
全文如下:
其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简析:之一首词总写对江南的回忆,作者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运用比喻和映衬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第二首词描绘杭州之美,通过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的画面来验证江南之好,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的忆念之情;第三首词歌咏苏州,选取竹叶春酒和吴娃醉舞,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表达了作者对苏州的忆念与向往。这三首词主旨相同而各具首尾,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以及女性之美,相对独立而又互为补充,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急!!!!在线等浙江省语文书四年级下册之一课《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的古诗译文!!!
急!!!!在线等浙江省语文书四年级下册之一课《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的古诗译文!!!《独坐敬亭山》
【注释】
1.尽:没有了。
2.闲:偷闲,安闲。
3.厌:厌弃,厌烦。
【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望洞庭》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
4.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 *** 、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译文】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忆江南》
【注释】
1.《忆江南》:词牌名。
2.谙:熟悉。
3.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词短情长意境鲜明——说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
词短情长意境鲜明——说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中唐时期,文人词的作者多由诗人兼差。其中以白居易( 772-846 )和刘禹锡( 772-842 )为最。他们都喜爱民歌,并擅于向民间作家学习。他们都仿民歌作词多首,如《竹枝》、《杨柳枝》和《浪淘沙》等。白居易作《忆江南》三首。虽自谓是依李德裕《谢秋娘》曲拍填词,但实际上也是学习民歌中得来。因为早在敦煌曲子词中就有此调,只不过原名作《望江南》而已。
此词每首才廿七字。即使在小令中,它的篇幅也算是很短的。但白居易这三首词却表现了极丰富和极深厚的情感,真可谓是词短情长。从内容方面说,之一首是总写对江南的回忆;第二首和第三首则是分别写对杭州和苏州的忆念、向往。从结构方面说,这组词的写法几乎完全一致:即头两句为点题,中两句为对胜景、胜事的描绘,末尾以呼应开头作结。它很明显受到民歌的影响,既具有回环复沓的美,又富有清新活泼的情调。
这组词写于唐文宗开成三年( 838 )。当时白居易以太子少傅分司东都,住于洛阳。他少年时曾过江南,五十岁后又先后出任过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江南的风光、名胜,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他写这组词的时候,已是晚年。他已厌倦于朝廷里的仕官生涯,因此对秀丽的江南怀有特殊的好感。
这三首词的中间两句皆用对句渲染,描绘出一个个鲜明的意境。之一首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来绿如蓝 " ,勾勒出一幅无限美好的江南春景:曙光初照,江两岸繁花红艳似火;春风始拂;两岸间江水碧绿透蓝。旭日、红花、绿水,交织成色彩缤纷的画图;江原、江岸、江心,辉映成瑰丽多姿的世界。这一切都给读者以充满光明、生机和活力的感觉。特别是对长期居住在中州的词人说来,眼前习见的是春日迟迟和黄流滚滚,因此对江南的春早和春好及春江碧透更具敏锐的审美感受。
第二首 "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 ,概括出两样最富特色的杭州风物。张宗橚《词林记事》卷一引《南部新书》云: " 杭州灵隐山多桂树。僧曰: ' 月中桂也 ' 。至今中秋夜往往子坠。 " 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传说!初唐诗人宋之问咏灵隐寺诗云: "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 他把浙江潮和月中桂作为典型的杭州景观写进诗里,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曾多次到灵隐游月、寻桂,也曾多次高卧郡亭眺海、观潮。怪不得当他身居洛阳时,这些便很自然地成为美好回忆了。
第三首 "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 ,追忆起一桩桩使人流连的姑苏韵事。春竹叶,即竹叶青酒。在我国许多地区,至今仍有不少的名酒以 " 春 " 命名。醉芙蓉,形容苏州女子醉颜红晕时的姣好形态。词人选用 " 吴宫 " 、 " 吴娃 " 字样,目的在唤起读者对 " 吴王宫里醉西施 " (李白)的历史联想。像这样跨越时空,更把优美的意境无穷地拓展开去。
总之,白居易这组词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因此后世仿效他用此词牌赞名山胜水的人至今不绝。在当时,他的好友刘禹锡就和了两首,其一是: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露似沾巾。独坐亦含。
刘作联想丰富,内寓有较深的感慨。在他的笔下,随风飘舞的弱柳和满缀露珠的丛兰都被拟人化了,用以衬托出词人无限伤春的情思。
白居易和刘禹锡的词都保留了民间词的朴素、刚健和新颖的风格,具有中唐文人词的共同特色。他们的词风跟晚唐温庭筠等人的秾艳词风有明显的不同。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原文及翻译赏析
忆江南·江南好原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江南好翻译及注释
翻译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注释 1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 五代 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2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3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4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忆江南·江南好创作背景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余年,写下了三首《忆江南》,这是其一。 而作词的具体时间,历来说法不同。有说在白居易离苏州之后;有说在开成三年(838年);有说在大和元年(827年);王国维则说写于「大和 *** 间」。这些说法,笼统简单,缺乏事实根据。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此词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忆江南·江南好鉴赏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人们想像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诗词作品: 忆江南·江南好 诗词作者:【 唐代 】 白居易 诗词归类: 【宋词三百首】、【小学古诗】、【婉约】、【景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