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盐不进是什么意思呢?油盐不进的人是什么意思
油盐不进是什么意思呢?
一般来说油盐不进的人性格方面的更大特点应该就是固执和偏执了,他们普遍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而且一定程度上想法也是会有一些极端的,此外油盐不进的人还有明显的性格特征就是性格相对比较孤僻,行为方面有一些特立独行,我行我素,他们根本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和眼光,似乎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这样的人更大的特点就是周围人很难甚至无法与其建立正常的沟通和交流渠道。
油盐不进的人是什么意思
该语句是形容性格过于固执的人,听不进其他人的建议。该成语出自《儒学笔记》:这样一个人就应属于董仲舒所说的斗筲之人,属于那种油盐不进、不可教化之人。
这样的人从来不听取别人的意见,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处事方式。有人提出建设性意见也不会采纳,正常的人会欣然接受。但油盐不进的人通常不会采纳,依然会按照错误方式进行。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四季豆油盐不进歇后语
四季豆油盐不进是一个中文的歇后语,其意思是指一个人非常顽固或固执不变。它通过四季豆、油、盐这三个常见的食材来比喻一个人对观念、习惯或态度的坚持不变。
歇后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通过巧妙的对比或联想,以简洁而形象的表达,传递出一种隐含的含义或观点。四季豆油盐不进作为其中的一句歇后语,在表达上通过具体的食材来暗示人的坚持不变或固执的性格特点。
遇到“油盐不进”的孩子,老师家长三招可以对治
#我是一名高中教师,我班的学生中出现了一名油盐不进,不思进取的学生该怎么办#
----本来不想谈“油盐不进心理”这个话题的,我认为这个是个“伪命题”。
就像现在的“装”一样,无论是“装穷”还是“装B”,都是一种“伪装”,只不过 “装”的人多了,就成了一个真问题 。
那么孩子的“油盐不进”是装出来的吗?
那倒也不是。其实,无论是“油盐不进”还是“油盐可进”,都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
如果是出现“油盐不进”了,说明 一定之前“油盐大了”、“被压迫多”了 。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不是很正常吗?反倒是你有压迫,他没有反抗,我倒是觉得不正常,需要慎重对待。
那么,没有“压迫”,也没有“油盐不进”,正常吗?当然很正常。
再反过来,没有“压迫”,有了“油盐不进”,正常不正常?当然不正常,而且这几乎是不存在的事情。
有阴才有阳,有前才有后,有反才有正,没有前面的长期“压迫”,怎么会有“油盐不进”?
有人说,我没有压迫啊,我不像有的家长那样,动辄打骂孩子,我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谓是苦口婆心啊!
“压迫”不仅指的是正面高压,还包括反面高压 。
打骂和指责属于正面高压,“碎碎念”、“都是为你好”属于反面高压。
比如说一些“你要是再不好好学习,你对得起含辛茹苦的大人吗?”、“你不努力读书,只怕将来工作也找不到,只能去要饭喽!”之类的话。
“话”这个东西,很有意思 。
同样的话,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频次、不同的角度,说出来的效果可能会不一样,甚至是大相径庭。
比如上面两句话的之一句,如果是老师说出来的,和我们家长自己说出来的,效果可能会截然相反。
而第二句,你说一次,和说一百次的效果也可能会天差地别。
有的老师和家长说,孩子不学习,我说说他难道有错了吗?
有些“话”是完全正确的,只因角度不同,缺乏了可操作性 。
一座大山,你说它壁立千仞当然没错,但要作为我们爬上去的“指示”,就不适合了。
孩子不学习,你作为老师和家长去说说孩子,当然不能说你错了、你不能说,而是你说的角度缺乏可操作性。
如果你继续说下去,孩子就会“油盐不进”。你看, 不仅没有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还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 。
那么孩子如果已经“油盐不进”了,我们家长究竟应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要放下做大人的架子,做孩子的玩伴。
不要孩子每天回家都问学习成绩、分数、排名,或者和别人家小孩比较,当然,想故意招惹孩子的油盐不进心理的除外。
和孩子一起做个 游戏 ,或者一起运动一下,都是不错的主意。
因为我们发现,“油盐不进”这种事情,似乎只存在于孩子对家长或老师,对小伙伴则很少有油盐不进的行为。
我们就想办法做孩子的“小伙伴” 。
孩子有时很可怜,家长自己不学习,却一个劲地逼着孩子学。
孩子拖拉、磨蹭,一言不合,不是打就是骂,还自我感觉是在做着教育子女的正事、大事、好事。
殊不知,自己正在干着一件坏事,干着一件让孩子彻底讨厌学习的大坏事。
我一直说,作为家长和老师,打孩子也不是说绝对不可以,但一定是在约法三章的情况下去打的,而且是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进行的。
这样打的话,就是一种惩戒, 有分寸、有温度、有效果 。
有些家长喜欢“端着”,这不符合时代特征和要求。
这在我们小时候可能还是可以的,那时候家里至少都是两个孩子以上,学习压力很小,孩子们自己就可以玩起来。
但现在呢,二胎三胎政策刚放开,我们的家庭大多依然还是 独生子女,没有天然的玩伴 。
放学回家,不仅锁门闭户,而且作业一大堆,想玩一下都是“见缝插针”。
所以,我现在看到在马路上和孩子一起骑行的家长、在公园里和孩子一起玩耍的家长,都会肃然起敬。
不为别的,就因为这些家长能够放下自己的“架子”。
其次,和孩子顺着来,因势利导。
你不是要跟我对抗吗?你不是青春期吗?好,我不和你“逆鳞”,我顺着你,看你怎么跟我反着来!
以前,我儿子每个周五放学回家,都不愿意做作业,预习复习更别说了,只想着玩。
我们大人呢,认为你都学习这么差了,还不用点心吗,赶紧吧作业做了呀。
结果呢,孩子百般拖延,大人气愤不已,有时拳脚相加,孩子迫于威势、稍稍收敛,但下次“涛声依旧”。
后来我转变观念,玩就让他玩,他 有喜欢,就有弱点 ;有弱点,就有攻克的机会。
我跟他说你不是喜欢玩吗,那我们以后每周五回家后就玩好了。
他说真的?我说真的,我们不做作业、不摸课本,我们看电影、玩 游戏 、看课外书。
他说那好的。
我说我们要约法三章:
1、不做作业。我们只把作业看一遍,估算一下大概需要多少时间能做完。
2、不看电视,看电影。看只看外国大片,看完背诵几句经典对白。
3、不玩网游,玩现实 游戏 。玩桌游、猜谜语都可以, 玩一切可以玩的项目 ,包括运动等。
因为同意他周五不做作业了,他什么都一口答应。
我的潜在目的是,你不做作业可以,但不能不锻炼脑力,更不能陷入网络 游戏 里。
结果,每个周五孩子都很开心,我们大人也很开心。
顺着来,菩萨低眉;对着干,金刚怒目。
很多家长习惯于“说教”和“指导”,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就是说着说着就用手去碰碰孩子,并说“你有没有在听啊!”,其实,他那时候哪里听得进去。
虽然我们的手当时可以立马触碰到孩子的身体,却远远够不着他的灵魂。
你在咫尺,他在天涯,你指导啥?
再次,变个花样,反弹琵琶。
不愿吃米饭,就把米饭做成寿司;不吃炒蔬菜,我就榨蔬果汁。
你不是不想做作业吗?你不是不想读书吗?好的,我们还就不“读书”了,我们去“读人”、去“读财”、去“读动物”、 去“读植物”。
其实,我们一旦真的去读这些了,就会发现,其实这些都是“活书”,读懂了就厉害了。
如果还读不懂,没办法,只好再回头,去安心读书学习。
这一招叫做把“学习”的外延放大。
我们平时把学习“狭隘化”了,好像只有做作业、看课本才是学习。
学习其实覆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读万卷书,是学习;行万里路,也是学习。学做事,是学习;学做人也是学习。
还有,刚开始吃西餐,要不要学习西餐的就餐方式?刚开始学自行车,要不要反复练习?
比如刚开始玩魔方,要不要记忆魔方的公式?刚开始打篮球,要不要反复练习各种规定动作?弹钢琴的时候,要不要反复练习手指的灵活?
我们把“学习”这个词涵盖的范围一扩大,孩子就不好再反对了,也无法反对, 因为一反对学习,就等于反对了全世界。
教育家怀特说,教育不是为了教人谋生,而是教人创造生活。
同样的道理,学习不是为了“疯狂做题”,而是“充满好奇”。
刻意练习是必要的,但 比刻意练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好奇 。
尤其是我们面对“差生”的时候,一定要懂得反弹琵琶,不能一味地压制他多做作业。
相反,我们要想方设法和老师沟通,让他少做作业。 恢复孩子的自信心和好奇心,是之一位的 。
一个高烧的病人,我们不会去责怪他没有精神、蔫头耷脑;我们却忍不住去责骂那个失去自信和好奇的孩子,对孩子上课不专心听讲、回家不抓紧写作业耿耿于怀!
“差生”需要我们像对待发高烧的病人一样,对症服药、悉心照料。
“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
面对“油盐不进”的孩子,我们需要放下不切实际的幻想,放下对成绩的“执念”,放下我们做家长的架子。
我们需要反弹琵琶,和孩子顺着来、因势利导、玩成一片,只有这样,才能解除武装、消灭伪装,恢复成为他原来“本自具足”的模样。
16岁,高一,想和孩子说句话变得很难,孩子叛逆油盐不进怎么办?
孩子叛逆油盐不进怎么办?
一、尊重孩子。
家长不要老是盯着孩子的缺点看,不要总是“别人家的孩子好”。在与孩子接触时,家长应尽可能多挖掘孩子的优点,并多鼓励,减少孩子对家长的抗拒心理。
二、话题忌从学习入题。
同青春期孩子交流,家长不要老以学习成绩为中心,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有压力,怀疑家长交流的动机。交流时,家长可以从家事入手,将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谈正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