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是什么呢?怎么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怎么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要想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必要条件有:首先,你需要有比较显著的经济学学术成就,这个不必多说,其次,你必须要无条件认可并推崇“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再其次,你必须要从血统和外貌上是“白人”。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觉得我对诺贝尔经济学奖抱有“主观偏见”,然而遗憾的是,我上面说的三个必要条件,既不是挖苦也不是讽刺——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到现在为止,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有几位,是谁
1990年—1999年
1990年:伊莱亚斯•科里(美)开发了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的理论和 *** 。
1991年:理查德•恩斯特(瑞士)对开发高分辨率核磁共振(NMR)的贡献。
1992年:罗道夫•阿瑟•马库斯(美)对创立和发展电子转移反应的贡献。
1993年:凯利•穆利斯(美)迈克尔•史密斯(加)对DNA化学的研究,开发了聚合酶链锁反应(PCR)。
1994年:乔治•欧拉(美)对碳正离子化学反应的研究。
1995年:保罗•克鲁岑(荷)马里奥•莫利纳(墨)弗兰克•罗兰(美)对大气化学的研究。
1996年:罗伯特•苛尔(美)哈罗德•沃特尔•克罗托(英)理查德•斯莫利(美)发现富勒烯。
1997年保罗•博耶(美)约翰•沃克尔(英)阐明了三磷酸腺苷合成酶的机理 延斯•克里斯汀•斯科(丹)离子传输酶的发现,钠钾离子泵。
1998年:沃特•科恩(美)密度泛函理论的研究, 约翰•波普(英)量子化学计算 *** 的研究。
1999年:艾哈迈德•兹韦勒(美)用飞秒激光光谱对化学反应中间过程的研究。
2015年10月7日,瑞典斯德哥尔摩,托马斯·林达尔、保罗·莫德里奇和阿齐兹·桑贾尔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在DNA修复的细胞机制方面的研究。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Kenneth J.Arrow肯尼思·约瑟夫·阿罗是诺贝尔经济学得主,谁知道他在二战期间的经历啊
谢谢能够提供帮助的人!或者有知道关于国外的比较好的网站的告诉我!
我问的是二战期间的经历,你说的这些随便在网上就能搜索到,等于没回答啊!
肯尼思·约瑟夫·阿罗1921年8月23日出生于美国纽约。阿罗考上了纽约市社会科学学院。经过四年的学习,1940年他获得了学士学位。紧接着他又考进了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深造。仅用一年的时间就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文科硕士学位。在学习中他认识到:研究现代经济必须有深厚的数学基础�因此,阿罗一直没有放松学习数学。他攻读了微积分、线性代数等高等数学课程。
��1942年,获得了硕士学位的阿罗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美国 *** 开始大量征兵。年满21岁的阿罗被应征入伍当了空军。在服兵役的四年中,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只要有空闲,他就看书学习,研究卡尔多、希克斯、伯格森等许多经济学家的著作。1946年,阿罗退伍后,又重新投身于经济学的研究中。
��1951年出版了《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一书。在《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一书中,阿罗提出了"不可能性定理"。他用数学推理得出这样的论断:如果有两个以上偏好不同的人来进行选择,而被选择的政策也是超过两个,那么
就不可能作出大多数人都感到满意的决定。因此,在每个社会成对一切可能的社会经济结构各有其特定的偏好"序列"的情况下,要找出一个在逻辑上不与个人偏好序列相矛盾的全社会的偏好序列是不可能的。他提出的"不可能性定理"是对新福利经济学的革新,是新福利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阿罗的"不可能性定理",在西方经济学界引起了长期的辩论,而且逐渐形成独树一帜的地位。鉴于他在新福利经济学研究中的成就,哥伦比亚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
��同于阿罗在美国经济学界很有名气,他得到了 *** 的重用。1962年担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后来任肯尼迪总统的经济顾问。还担任过经济计量协会会长(1956年)、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67——1974年)、管理科学研究会会长(1963年)。1949年至1968年,他在斯坦福利大学任教授。1968年至现今在哈佛大学任教授。
��阿罗从事的专业是经济学和运筹学,他研究的经济理论是社会选择论、一般均衡论、资源配置的静态与动态理论、不稳定性经济学等,特别着重研究个人决策、信息和组织。他利用数学分析工具,研究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新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阿罗在其代表著作《一般竞争分析》(1971年)中,提出了"一般均衡论"的理论,进一步研究了现实经济生活中如何处理市场不稳定和风险问题,使之达到"一般均衡"。他提出的关于"风险"和"不稳定"的新理论被西方经济学界认为是对企业决策理论做出的重要贡献。阿罗还把一般均衡论应用于经济增长方面。他在福利经济学方面的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不可能性定理"。
��现在,一般的均衡论的分析 *** 在西方经济学中已被广泛应用,福利经济学的最适宜的资源配置问题,经济计量学的投入——产出分析,经济增长模式等都以一般均衡论作为分析 *** 。由于他在一般均衡论和社会福利经济学方面的成就,他和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一同被授予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除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外,阿罗还获得了其他众多奖项和荣誉。1957年荣获美国经济学会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1967年和1972年分别获得芝加哥大学、纽约市学院的荣誉法学博士,1971年获得维也纳大学社会和经济学荣誉博士,1973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阿罗的主要著作有:《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1951年版,1963年版)、《线性规划与非线性规划研究》(合著,1958年)、《存货与生产的数学理论》(合著,1958年)、《对企业需求的时间体系分析》(合著,1959年)、《公共投资、收益率和最适度财政政策》(合著,1970年)、《一般竞争分析》(合著,1971年)、《风险负担理论文集》(1971年)、《组织的限制》(1973年)、《资源分配过程研究》(合著,1977年)。此外,还有《更优投资政策》等约100多篇论文,载于各种学术刊物。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曾经执教或者毕业的大学(有的人没有就算了)
1980年
劳伦斯·克莱因(Lawrence R. Klein)美国人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MIT之一位经济学博士,芝加哥大学考尔斯委员会,任教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
1981年
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美国人 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任教于耶鲁
1982年
乔治·斯蒂格勒(George J. Stigler)美国人 华盛顿大学工商管理学学士。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任教于芝加哥大学,衣阿华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哥伦比亚大学
1983年
罗拉尔·德布鲁(Gerard Debreu)美国人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 芝加哥大学期间,考尔斯委员 任教耶鲁大学
1984年
理查德·约翰·斯通(Richard Stone)英国人 剑桥大学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 并任教于此
1985年
弗兰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意大利(1918- ) 罗马大学(法律)学士、新社会研究学院(社会科学)硕士,纽约新社会研究学院博士,任教于新泽西妇女学院,伊利诺斯大学,卡内基技术学院经济学和工业管理系
1986年
詹姆斯·麦基尔·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 Jr.)美国人 田纳西州师范学院理学学士学位。文学硕士学位,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田纳西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英国剑桥大学、伦敦经济学院等校任教。现任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
1987年
罗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美国人 哥伦比亚大学执教
1988年
莫里斯·阿莱斯(Maurice Allais)法国人 毕业于巴黎工学院 巴黎大学任教
1989年
特里夫·哈维默(Trygve Haavelmo)挪威人 奥斯陆大学 任教于奥斯陆大学,阿胡斯大学,芝加哥
谁能帮我提供四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生平和事迹? 不用特别多 谢谢!
如题 谢谢啦萨缪尔森 萨缪尔森 萨缪尔森于1915年5月15日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加里(Gary)城。20岁时,以GPA为A的成绩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文学学士(B.A.)学位;翌年,又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M.A.)学位;5年后获得哈佛大学博士(Ph.D.)学位。此外,萨缪尔森还曾获得多所大学的名誉学位。其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是《经济理论的运营意义》("The Operational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Theory"),获哈佛大学威尔斯(David A.Wells)奖。在1947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保罗·道格拉斯以学会会长的身份把美国之一届克拉克(John Bates Clak)奖章授予了当时未满40岁的萨缪尔森,并预言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将有无可 *** 的前途。果然,萨缪尔森不负所望,23年后便获得了世界经济学的更高奖,诺贝尔经济学奖。从1940年起,萨缪尔森还曾担任美国计量经济学会会长,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国际经济学会会长和终身荣誉会长,以及在一系列 *** 机构和公司任经济顾问和研究员。萨缪尔森的著作颇丰,主要著作有:《经济分析的基础》(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1947.)、《经济学》(Economics,1948.)、《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Liner programming and Analysis,1958),以及独自撰写和与多夫曼、索罗等合著的大量文章,这些文章被选编入《保罗.A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Collected Sciontific Paper of Paul A. Samuelson)之一、二、三、四、五集。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被称为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个通才。人们进入大学一开始学习经济学便遇到了萨缪尔森,读的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科书;而当进入高层次经济理论研究之时,人们还是离不开萨缪尔森,这时萨缪尔森的《经济分析的基础》成了经济理论研究的指导;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领域,诸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数理经济学,人们总是能从萨缪尔森的有关著作中获得启示和教益。萨缪尔森作为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综合的代表人物,其理论观点体现了西方经济学整整一代的正统的理论观点,并且成了西方国家 *** 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本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胀”困境,使以“新古典综合”作为理论基础的经济政策遭到破坏,萨缪尔森的经济理论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由此,形成了西方经济学界的旷日持久的大论战。虽然,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经济理论的正统地位发生了动摇,但是,西方国家经济作为一种“混合经济”仍然离不开萨缪尔森的经济理论。萨缪尔森也从其他学派的经济理论中吸收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对自己的理论加以修正和完善,使之适合于变化了的经济情况。由这点看来,萨缪尔森仍不失为经济学大家的风范。 萨缪尔森的研究范围横跨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多个领域,他对经济学的三大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都有独到的见解;他把凯恩斯主义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结合起来,形成“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理论体系;他还一直热衷把数学工具运用于静态均衡和动态过程的分析,以物理学和数学论证推理方式研究经济,为数理经济学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此外,他还通过对乘数和加速数联合作用的分析,把两者巧妙地合而为一,揭示出了乘数与加速数的内在联系;在关于经济增长论的论述、关于“社会福利函数”的论述和对比较成本说中的“赫克雪尔——俄林原理”的补充等的方面,都为经济理论贡献了珍贵的思财产。萨缪尔森的理论维护和传播了传统西方经济学说,促进了经济理论数学化的发展,成为西方世界久负盛名的经济学巨子。因此他的著作一版再版,在世界各国享有很高的声誉。萨缪尔森的著作主要有: 《经济分析基础》(1947年), 《经济学》 (1948年,至今已出了18版) 《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与多尔夫曼索洛合著,1958年) 《萨缪尔森论文集》(3卷本集,1965年,1966年,1972年)等。 (一)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生产要素报酬就是生产要素的收益,要素报酬等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要素的边际产品也就是要素的边际生产率。 在短期内,虽然产品价格会因为国际贸易而发生变化,但生产要素还来不及在部门间流动。因此,国际贸易在短期内只影响产品价格。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一国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会上升,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会下降。由于MPL和MPK不变(因为生产要素不流动),而出口产品价格(PX)上升,所以出口行业使用的劳动和资本的报酬(WX,RX)都会增加。反过来,由于进口产品价格(PM)下降,进口竞争行业使用的劳动和资本的报酬(WM,RM)都会减少。也就是说,出口行业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受益,而进口竞争行业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受损。 长期来看,生产要素可以在各产业间自由流动。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报酬的影响就要结合产品价格和要素边际生产率的变化来分析。由于贸易的结果使出口行业的资本和劳动受益,报酬提高,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和劳动就会向出口行业流动。这里我们假定出口行业是劳动密集型的,进口竞争行业是资本密集型的。这样,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较高,当本国进口竞争产品产量因国际贸易而减少后,转移出来的资本就比劳动多;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的出口行业的劳动—资本比率相对较高,在出口产品产量扩大后对劳动的需求大于对资本的需求。这样,从进口竞争行业转移出来的资本多,但需求少;转移出来的劳动少,但需求却更多。结果就是资本相对过剩,劳动相对不足。如果两个行业都按照原来的资本—劳动比率生产的话,就会有一部分资本闲置下来。 但是,当资本过剩时,它就会变得相对便宜,这样闲置的资本就会被两个行业吸收,以用来替代相对稀缺从而昂贵的劳动(这里我们假定劳动和资本可以相互替代)。这样,两个行业都会比贸易前投入更多的资本来替代劳动,于是它们的资本—劳动比率都会比贸易前提高。由于资本投入增加,各行业中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提高,而资本边际生产率则因为资本投入增加而下降。结果对出口行业而言,由于PX提高,MPL也提高,所以WX也就上升,也就是出口行业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对进口行业而言,由于PM下降,MPK也下降,所以RM也就下降,也就是进口竞争行业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下降。 在以上的长期分析中,国际贸易对出口行业资本报酬的影响以及对进口行业劳动报酬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推导来说明这两种要素报酬的变化:我们的分析一直假设贸易前两个国家国内要素市场是均衡的,这样,出口行业的工资水平和进口行业的工资水平就是相等的,即WX = WM,同样,出口行业的利润水平和进口行业的利润水平也是相等的,即RX = RM。在贸易后的要素市场也将形成均衡,从而进出口行业的工资和利润在新的均衡状态下也必然是相等的。这样,开展贸易后,我们已经推导出出口行业的工资将上涨,进口行业的利润将下降。那么,在贸易后WX = WM,RX = RM的情况下,进口行业的工资水平WM也会上升,而出口行业的利润水平RX也会降低。 把以上分析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长期来看,开展国际贸易后,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本国充裕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提高,而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下降,而且无论这些生产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都是如此。这个结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斯托尔珀(Wolfgang Stolper)和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论证的,因此称为“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从上面的分析中还可以看出,发生国际贸易后,由于生产要素报酬(价格)是产品价格与要素边际生产率的乘积,所以生产要素报酬的变动会超过产品价格的变动。这一结果被称为国际贸易的“放大效应”(magnification effect)。 (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只要存在产品价格的差异,两国就会继续开展贸易,但最终的结果将是两国两种产品的价格完全相等,而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完全相等,此时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贸易也就停止。两国间开展贸易的结果会使两国的生产要素价格最终相等这一趋势被称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由于这一定理是由萨缪尔森根据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逻辑论证的,因此该定理又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