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哲理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出处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哲理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出处
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哲理是:自然万物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都有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灭亡,这些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能转移的。2、这句诗出自于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在淳熙二年和淳熙三年之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一职,他经常在湖南、江西等地巡回往复,在他来到造口后,俯瞰这流逝的江水,内心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这两句词的意思是,青山挡不住江水,江水最终还是会向东流去。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含义是?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从字面上来理解,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
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现在用来说明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急需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急需 谢谢这首词全篇突出使用了比兴的手法。单看这一句的话,个人以为是借代。。。此句往前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那么到了这一句作者写明纵使有千山阻隔,仍旧挡不住江水东流。从“可怜”、“毕竟”不难看出诗人所处时局(为什么说是时局,因为长安是首都,所以本词主要表达作者的忧国之思)并不乐观,心情沉重,一方面提现了作者爱国情怀忧国忧民之心,另一方面,也提现出诗人虽然所处时局不乐观,但是坚韧不拔不轻言放弃的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青山”是代指敌人,或者是政见和诗人相悖的人,或者是祖国内忧外患的根源。。。而非通常古诗词里面的正面形象。相信也很容易看出来吧- -毕竟连长安都遮住了,一看就不是啥好山(手动斜眼)
青山遮不住 后面接什么来着?这话又吗意思?形容比喻什么呢?
详细的问题说明,有助于回答者给出准确的答案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从字面上来理解,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现在用来说明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诗词原文赏析|名句解读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
辛弃疾
名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导读】
辛弃疾这首词写于淳熙三年(1176)。当时他任江西提点刑狱,在造口作此词。词从怀古开端,用比兴的手法反映了作者渴望恢复中原的爱国思想以及其羁留后方、不能一展抱负的苦闷。
“菩萨”原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原词】
郁孤台下清江水②,中间多少行人泪③。西北望长安④,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⑤。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⑥。
【注释】
①造口: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六十里处,也称皂口。②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省赣州市西南,一名望阙,唐宋时为险要之地。赣江经此向北流去。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一名清江,此指赣江。③行人:指流离失所的人民。这句是追述当年金兵侵扰赣西地区人民受害的惨状。④长安:汉、唐数朝的京城,借指汴京。⑤东流:向东流。作者非常希望到前方抗敌,故对“东流”产生向往之情。⑥鹧鸪:鹧鸪鸟鸣声凄切,古人认为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
【译诗】
郁孤台下的清江水泛着波浪,
中间溶进了多少行人的泪行。
向西北眺望遥远的京城长安,
可惜的是隔着一重一重青山。
青山毕竟不能把清江水遮断,
看它仍浩浩荡荡地奔向海洋。
江边的夜色正引起我的忧愁,
耳旁又传来鹧鸪凄切的鸣唱。
【赏析】
这是一首表现作者强烈忧国情怀的词作。
词的上片即景抒情,表现对金兵的痛恨及故园难觅的悲愤。开篇两句起笔横绝,将郁孤台下的清江水比做行人的眼泪,将满腔的悲愤化做悲凉的诗句,既写了“实”,又写了“虚”。“实”指人民当年饱受的战乱之祸,“虚”指以无尽江水喻人民所受苦难的深重。“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虚”以“望长安”喻自己渴望收复失地、驱逐敌人之志;“实”以“无数山”喻无数屑小的民族败类。下片在豪壮中显沉郁,抒发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仍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表现作者的信念:人民的抗敌意志毕竟是不可阻挡的,字里行间充满豪迈乐观的精神。结句突然一转,用深山里的鹧鸪声曲折表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深切悲痛。全词融情入景,以比兴和虚实结合的手法抒 *** 怀,给人一种悲壮苍凉、沉郁顿挫的美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