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电视剧有哪些 70年代电视剧举例(70年代电视剧有哪些呢???)
本文共计5166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7分4秒,由作者编辑整理创作于2023年08月13日 01点53分37秒。
70年代电视剧有哪些 70年代电视剧举例
《生于70年代》是由彦小追、栗心博执导,姚笛、李佳航领衔主演的年代都市情感剧,故事讲述杨帆、齐战胜、王小兵虽然生长在物资匮乏思想保守的七十年代,但从不羁少年成长为真正男子汉,在迷失和沉沦中寻找尊严,友情,亲情和爱情的励志故事。
2、《我们生活的年代》
电视剧《我们生活的年代》是由北京小马奔腾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品,张建栋执导,刘烨,沙溢,李光洁等主演的生活情感剧。
讲述了几个出生于70后的青年人,在90年代社会转型期里走过的一段辛酸奋斗历程。袁浩东、赵家乐、郭洋港是大学同窗,他们毕业分别数年后,不甘心恪守着一份国家分配的稳定工作,仅靠微薄的工资度日,他们再次相聚北京,希望能在社会空前开放的大环境下,联手闯出一片天地。
3、《蹉跎岁月》
电视剧《蹉跎岁月》由中央电视台于1982年出品的情感剧,由蔡晓晴执导,郭旭新、肖雄、赵越、李龙吟、丛林、李林选等领衔主演。该剧改编自叶辛所著同名小说故事讲述1970年,柯碧舟的生活、工作和情感的故事。
4、《我们的知青年代》
电视剧《我们的知青年代》是李源执导,符馨尹、许亚军等主演的电视剧。故事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一个偏僻的山区农村开始。一位容貌出众的女知青,由于受家庭政治背景的影响,她难以受到公平的对待,后同邪恶势力斗争的故事。
5、《大院子女》
《大院子女》是北京华谊兄弟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出品的,由斗琪执导,印小天、段奕宏、廖凡及吴越领衔主演年代情感剧。该剧全面描绘了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从“文革”过渡到改革开放这一特殊时期,军区大院里十个年轻人各自不同的人生选择和命运发展。
70年代电视剧有哪些呢???
70年代的电视剧有哪些呢?就如同“王贵与安娜”类型的题材,
希望哥哥姐姐提供一下那类型的电视剧有哪些???
《我们生活的年代》
《甜蜜蜜》
《血色浪漫》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相关内容扩展阅读:
香港电影风云23:七十年代港片大导演龙虎榜
我的意思啊,其实很简单,想通过我的介绍,让大家还能记得,当年香港电影还有这一批大导演,是他们奠定了港片八九十年代辉煌的基础。后来,几位开山立派的喜剧之王、新浪潮巨匠、功夫巨星、英雄枪战暴力美学大导演,都出自这些大导演的门下。但这些大导演现在有几人记得呢?
王晶最近因为新片《追虎擒龙》接受访问,当被问到怎么评价他自己的时候,王晶说:“当年,李翰祥、张彻、楚原,哪一个不是独霸一方啊,那都是神一样的存在。但现在,谁记得呢?20年之后,也没有人会记得王晶”。
王导演这话,听得我唏嘘不已啊。确实,现在喜欢香港电影的朋友,基本都是70后、80后,看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港片,还记得王晶是谁。但李翰祥、张彻、楚原,可能就要更资深的影迷才知道了。所以,作为香港电影的说书人(我是这么自诩的啊——魏君子),真的有必要、有义务传播这些70年代的香港大导演和他们的作品。咱们不敢说让更多的人知道,起码希望现在还喜欢港片的影迷朋友们,还能因为我们的节目记住他们。确实如王晶导演所说啊,当年的大导演们各霸一方,厉害到什么地步呢?
我以前还在做媒体的时候,曾经访问过老演员刘丹。现在年轻人知道他,因为他是杨幂的前公公。但我们70后、80后熟悉他,那是因为电视剧《上海滩》中的冯敬尧,和83《射雕》中的洪七公。不过说起刘丹——“丹爷”,最早出道,其实是先在国泰做演员,后来转到邵氏,再后来才去了电视台。他在邵氏期间,我对他印象最深的角色,是《大军阀》里和胡锦饰演的寡妇通奸的那长工。这李导演李翰祥啊好戏谑,给这角色取的名字,北方话念起来好笑。姓什么呢?姓季,季节的季;名伯长,伯父的伯,长短的长。这姓跟名合起来,就是好念不好听了。
我当时问起刘丹,就是《大军阀》,他演《大军阀》的时候,他就竖起大拇指说:“李翰祥大导演,厉害”!刘丹普通话讲得特别好,他说,这里边是有原因的。当时的大导演都是内地过来的,比如,张彻是带着上海腔的普通话,李翰祥则是个标准的京片子。那我们这些小演员一定要学好国语,就是普通话,好跟导演套词儿啊,想着给我们安排个角色呀。你看,这就是当时的大导演,就是这么厉害。
李翰祥、张彻、胡金铨、程刚、罗维他们这些,崛起于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前期达到巅峰。在他们之前是卜万苍、马徐维邦、屠光启、 朱石麟 、岳枫的时代,和李翰祥他们同代的陶秦,死得早一点。国泰那一批导演,像易文、王天林,随着国泰的没落,也都作鸟兽散,王天林去了电视台,去拍电视剧去了。同期的还有左派的长凤新那批导演,陈静波、张鑫炎,其实他们当时正是创作力蓬勃,可惜偏偏赶上文革,那左派电影公司就受影响了。正好那个时候是李翰祥、张彻、罗维他们最红的那十年——就文革那十年,也算是生不逢时啊,就说张鑫炎、陈静波这些左派导演。
那粤语片导演50年代,那佐姐、李晨风都是 *** 董事等身。到了60年代,同期的——就跟李翰祥他们同期的,只剩下秦剑能与之匹敌。毕竟,当时粤语片 *** 是不及国语片的。那秦剑两大弟子——楚原和龙刚,相继崛起于60年代,论创作力和票房影响都不弱于李翰祥、张彻这些大导演。可惜,60年代末,粤语片走向了没落,连秦剑都跑到邵氏拍国语片去了。可惜不久啊,他上吊自杀了。
到70年代,楚原和龙刚也都转向拍国语片,而且都有非常优异的表现。虽然楚原和龙刚当时年纪只有40左右岁,比李翰祥、张彻是要年轻的,但成就和市场表现完全不熟,也可以算在70年代大导演之列。那综合来讲,从创作成就到票房表现,70年代各霸一方的香港大导演,也就李翰祥、张彻、罗维、楚原、程刚、龙刚,以及稍后的刘家良,差不多这7位左右。
另有一帮也是很厉害,但是稍微弱一点的,但非常活跃的导演,也算名导演吧,像罗臻、何梦华、郑昌和、黄枫,那还有再晚他们这一代的孙仲、桂治洪,华山、鲍学礼,午马,还有新崛起的吴思远、叶荣祖等等,就构成了70年代前期的香港导演阵营。
在那个时代,想成为导演真的是太难了,因为还是传统的做派,实行学徒制,摄影、美术甚至动作指导,都得是先从小工做起,得跟着师傅。吴宇森就曾经回忆说,当时你要在这个圈里做导演,最起码要先做十年场记,然后再做20年的副导演,才有机会让人家提拔你升为导演。这话当然夸张,那你相当于得在电影圈熬30年,你就五六十岁了。虽然夸张啊,但实际上,没个十年八年,跟着师傅从副手做起,还真是不行。
哪像现在,谁都能做导演,演员、歌手、作家。就做不了院线大电影的导演,还可以做网络电影的大导演吧,一年上百、上千部,新导演一年怎么也几十、上百吧。但当年不行,当年还是得按照学徒制,做导演必须得熬。李翰祥、胡金铨都是从演员、美工做起,熬了七八年才做上导演,这真算快了。
李翰祥是1956年之一次担正做导演拍《雪里红》,那是30岁,虽然是年轻的。胡金铨,1965年拍自己担正导演的《大地儿女》已经33岁了。那这两位,为啥你一直在强调什么担正呢?因为李翰祥拍《雪里红》之前啊,还给永华的《嫦娥》做过补戏导演,但是他没署上名。胡金铨在拍《大地儿》之前,他署名导演过黄梅调电影《玉堂春》,但那部戏的总导演是李翰祥,胡金铨只是执行,所以胡金铨他是不会将《玉堂春》算作自己导演作品的。
那我们看看这李翰祥、胡金铨都熬了七八年,过了30才做导演,这才是那个时候的常态,因为这两位都算是快的。但是有两个特殊,一个叫秦剑,一个叫楚原。这一对师徒啊,秦剑是22岁做导演,楚原是23岁,当时被称为天才,那是可遇不可求啊。
那正因为做导演太难,当有人成为有票房号召力的名导演之后啊,基本就形成了,以导演为核心驱动项目和组建班底。像邵氏这种大公司里,基本都是按导演划分阵营。这种情况到70年代前期是到达了顶峰,但随即也开始发生变化,一批年轻人出现在这些大导演的身边,一个个就是相继跳出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奠定了自己的市场和影坛地位,也担起了改变香港电影的 历史 使命。
这些年轻人都是谁呢?我先一一给大家报下名。之一位出现在张彻的身边,他叫吴宇森。后来我们知道,凭《英雄本色》成为名扬国际的暴力美学大师。他在1972和1973年间,是以助理和副导演身份,跟随张彻大导演。第二位是出现在嘉禾的名导演黄枫身边,他叫洪金宝。后来他是动作片的大哥大了,在当时他是拜黄枫为干爹。1972到1977年间,以动作指导身份跟随黄枫。第三位是出现在李翰祥身边,他叫许冠文,70年代的喜剧之王。1972年,他成为李翰祥《大军阀》的男主角,就跟随在李翰祥身边偷师。第四位出现在大导演罗维身边,他叫陈元龙。后来我们就知道那是超级动作巨星了。1976年,陈元龙成为罗维的干儿子,罗维给他改名成龙,开始力捧他。当然没红,那后边的事情我会重点、作为重点讲述。
与此同时,胡金铨为嘉禾拍完《迎春阁之风波》和《忠烈图》之后,他的 *** 公司,来了两个年轻人给他做助理,这两个年轻人,一个叫许鞍华,另外一位叫余允抗,后来都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主力。当然,这群年轻人在这些大导演身边的时候,是根本没想到他们能改变香港电影。但他们又是如何做到改变香港电影的呢?这就是我们后边电影风云的序幕。
当导演这些大佬们开始老去,年轻的英雄们陆续登场。港片的黄金年代,这才正式拉开他的大幕。那欲知详情如何,下回咱们详细讲。
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50年代至70年代,刚刚建立新中国,百余年的半殖民地、遭受侵略统治、剥削和受压迫的旧中国,一片废墟,一穷二白,毛主席带领中国 *** 南征北战28年打败一切侵略者和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刚解放又与上了三年自然灾害,毛主席号召学习雷峰,愚公移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在毛主席的带领下,艰苦奋斗、披星戴月,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与天斗,来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刚解放,日子虽然过的清贫一些,人们团结互助,公平公正,同工同酬,没有盗窃、和人贩子,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国泰民安,祖国富强,人们过上了太平祥和的生活。
为什么70年代武打片火
用现在的话来说叫做“小鲜肉”,而用当时的话来说叫做“奶油小生”,而武侠电影最黄金的时代要从90年算起,当时李连杰的一部《少林寺》直接燃起了武侠电影的 *** ,之后当时香港著名的武侠电影导演徐克、王晶等电影在如今看来有点无厘头,可是在当时他们也成就了一番经典。
而之后李连杰的电影也可谓是带火了一股“武侠热”,比如当年的《黄飞鸿》系列、《方世玉》系列电影,还有甄子丹的《陈真》系列电影都是堪称经典。
然而随着进入新世纪,我们也发现了武侠电影没落的趋势,近几年市场上也出现了几部武侠片,可是从票房来看武侠电影现在实在是不怎么受欢迎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曾经的武侠电影走向没落呢?
武打演员的缺失
既然是电影,那么电影的背后则是需要武打演员来支撑,而那个时候堪称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候有大量的武打演员来支撑着这个行业。
大家都知道的成龙、李连杰就不用说了,除此之外还有洪金宝、元华、元彪、刘家辉等等,而就算是女武打明星在当时也还有惠英红、郑佩佩等等老牌艺人。
然而当武打明星是一件很枯燥的事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因为这背后需要有一定的武术功底,有时候把自己弄了个遍体鳞伤都是有可能的事,就比如在电影《我是谁》里面成龙跳下45°大楼,从危险性上来说绝对是堪称吉尼斯世界纪录的。
而如今的武侠电影的没落就是面临着武打演员的青黄不接,武打演员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而且背后需要有大量的功底支撑,然而现代新生代的演员之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吃这种苦呢?又有多少青年演员为了一个镜头而把自己搞的是遍体鳞伤呢?
所以武打演员的缺失让武侠电影走向没落,所以现在武侠片大部分都是摆几个镜头,然后靠着特效完成就行了,因为这样更快捷也更方便。
武侠小说的没落
其实在香港武侠电影辉煌的时代,其背后也是市场支撑的,因为有大量的粉丝群体在背后支撑,所以才能够支撑起武侠电影的辉煌。
而上世纪武侠电影辉煌的背后正是由于人们对于武侠小说的狂热追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香港武侠小说风靡的时代,金庸、古龙、梁羽生等武侠小说的题材在当时空前轰动,所以有大量的粉丝为基础,当时的武侠电影也是很火爆的。
比如1983年的《射雕英雄传》就燃起了一股金庸热,而金庸武侠小说也是在这个时候进入中国内地的,所以这就是由市场决定了电影市场的导向。
然而现在却不是如此,由于看惯了武侠小说,所以很多人对于这个也产生了一种疲劳,故而现在的人的口味众口难调。
有喜欢喜剧的,喜欢科幻的,喜欢玄幻的等等,因为市场实在是太大了,而加上网络小说的兴起,所以武侠小说的没落也是必然的。
所以现在可以看到,导演们都喜欢拍由各种小说改编的电影或者电视剧,为什么呢?因为其背后有大量的粉丝作为基础。
题材老套了
而武侠小说的老套也是武侠电影没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金庸小说经典之处就在于此,他把能想到的套路都给写进去了,而想要找个新奇的角度写出新意还真不容易。
因为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反转,就是结局令人意想不到那种,就比如当年那部《天下之一》,谁也不会想到表面上刚正不阿的神侯居然是更大BOSS,可以说这更大的反 *** 人意想不到。
可以说武侠小说的套路在几十年经都已经被挖完了,就算有人想要重拍,只是回顾剧情,唯一变的就是脸,那么这还有什么可看的呢?
所以从市场因素以及环境来看,武侠片的没落其实是必然现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各种环境因素造就了武侠片在2000年之后几乎退出了影视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