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苦而不平而是连词吗(何苦而不平上一句)
本文共计2844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9分20秒,由作者编辑整理创作于2023年08月17日 18点30分53秒。
何苦而不平而是连词吗
何苦而不平,而是连词,表示转折。而在古汉语中一般用作连词,表示递进、修饰、转折、假设等。

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递进、转折、假设、修饰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例:黑质而白章。
②表示顺承(顺接、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接着,然后。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③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④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
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⑤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
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⑥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临溪而渔。计日而待也。
语法学常识:
研究古代汉语结构的规律,包括词法、句法。
《孟子·尽心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告子上》:“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韩愈《师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不拘于时,学于余。”之一个“于”,介词,引进行为主动者,“被”。第二个“于”,引介动作涉及的对象,“向”。不受当时社会上那种耻于学师的风尚拘束,向我学习。
《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学习 ***
1.树立历史观点,重在掌握古今汉语不同之处。
2.熟读课文,多练习。所讲篇章要精读。要求背诵的篇章有:《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吕相绝秦》《晏子不死君难》。
3.勤查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源》《大字典》《大词典》,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中科院语言所古代汉语教研室编《古代汉语虚词词典》等。
以上内容来源:百度百科-古汉语
何苦而不平上一句
出自《愚公移山》
先秦:列御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 *** 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相关内容扩展阅读:
下列是什么句式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何苦而不平?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1、“蒙辞以军中多务。”
【句式】:状语后置。
其中“以军中多务”为状语,介词放在了动词的后面,正确句式是“以……为由辞”,即“蒙以军中多务辞。”
【翻译】:吕蒙用军队中事务太多为理由来推脱。
【相同句式】: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

2、“何苦而不平?”
【句式】:固定反问句。
【翻译】:哪里用担心有什么铲不平的呢?
【相同句式】: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 汤问》)、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句式】:省略句和定语后置。
省略了主语“愚公”,补充完整为“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定语后置中,定语为“三夫”,在现代汉语中,定语位于中心词前,本句的中心词为“荷担者子孙“,正确句式为”愚公遂率三夫荷担者子孙“。
【翻译】:愚公就带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儿子和孙子。
【相同句式】: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扩展资料
状语后置句三种情况:
1、用 介词“于”组成的。
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 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 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纪》)
分析:“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 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 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定语后置的五种情况: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②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如: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5、数量词作定语有时也后置,组成“中心语+数量词”的格式。
如: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②尝贻余核舟一。
何苦而不平的"而"是什么意思?原出于“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
何苦而不平的"而"是什么意思?原出于“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有教辅书认为是承接,但是我认为“承接”不对.
他起“承接”的作用.
虚词和连词,无实际意思.可以不意.
愚公移山里有一句: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里而为什么表顺承
1.这里前一个“而”表转折,他的前一句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译为: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时候,然而山不会增高,哪用愁这两座大山不能铲平呢?
2.后一个:何苦而不平?中的“而” 表顺承,只是起连接作用,不译。
(而,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①表示并列关系②表递进关系③表转折关系④表假设关系⑤表因果关系⑥表顺承关系⑦表修饰关系。)
前后自然承接,没有其他递进,转折,因果修饰的关系所以判断为顺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